《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
我的科学课是没有专用教室的,所以,除了一般性的思考之外,我还得考虑在教室的有限条件下如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都知道在周围的世界中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和人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这一节课的研究主题就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的物体,倾听身边的声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探索声音产生的原因。为了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声音的存在和重要性,在导入的环节,我播放了一段动画片的视频,但事先将电脑调为静音,请同学谈一谈自己队无声世界的感受,进而进入课堂教学的主题。
《声音的产生》是声学的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要让学生理解声音来源于物体的振动有一定的困难。之前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制造声音,以求从现象出真知,直接总结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但是课后问学生,学生依然觉得是摩擦、敲击等原因产生的声音,这是因为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声音产生的方法混淆,敲击等动作更加直观,而振动则是更加微观,对学生来说不注意则很难注意到,此处老师并没有给学生横向比较。还有学生会有疑问,生活中很多物体发声了没振动,因为他们没看到那细微的振动。怎么能证明物体振动是产生声音的原因呢?
思考之后,我觉得可以从相反的方向倒推,即我让学生记录让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声音停止时的现象。通过实验观察,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两种情况下的现象不相同。发声时的现象都是振动,并且声音停止振动也跟着停止了。当实验做完时,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聚焦到振动这个根源去。适时总结做完这组实验,“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在此处学生基本就能总结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因为这组实验材料可以明显的看出发声时的振动现象,通过对规律共性的自我归纳总结得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我在此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敲击、摩擦等不是声音产生的原因?从而解决第一个问题,区分出发出声音的方法和声音产生的原因。事实上,声音与振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两者是处在同一个线索上的,课堂上的实际操作结果也证明了这种倒推的方式是可行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学生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认识表层,而不会深入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矛盾点,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当学生兴致勃勃地和我利用实验材料做完第一组实验后,学生虽然总结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但是心中还是有疑问的,有些物体发声时没有看到明显的振动。“是不是所有物体发声时都振动呢?”如果都振动,振动就是声音产生的原因。
我用第二组图片来展示现象,使其证明,小鼓、镲,我们虽然可以用手感受声音的产生时的振动。但是手的感觉并不准确,让学生想办法解决,学生自然会想到利用轻小的物体,借助轻小物体观察物体的振动。小鼓和镲用绿豆,音叉用乒乓球。解决学生的疑问。第二组实验做完后进一步总结,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到此大部分学生都应该了解到振动,我最后利用音叉反证如果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其它方法停止声音不一定停止。回到学生的第一个疑问。进一步巩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概念。
科学探究、科学素养等词语可以说是对新的一轮课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我的这节课,本身就与声音有关,虽然科学探究、小组活动离不开,但课堂声音的控制是要加以把握的。同时,我在课堂注重关注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我觉得才是真正的科学素养的体现!
另一方面,一堂有效的科学课,要想高效,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科学处理,也离不开对学生的学习现状的把握程度。教学思路是否合理和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把教材知识讲解的是否严密、全面,而是指教师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进而转换成符合本土学生学情及学习思路是否合理有效。因此,适合学生“学路”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