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寓言故事的语言明白如话,情节简单,线索分明,似乎一眼就能看懂,一读就会,《伊索寓言》更是生动有趣,无须老师作多少引导。但是,我觉得浅文要深教,短文要长学,教出不同才好。所以我在设计上,加入了多角度思考。教学过程分为导入、寓言的定义、特点与作用、简介《伊索寓言》、伊索寓言的特点等几个环节,使同学们能够由浅入深对寓言做出了解,使同学们对《伊索寓言》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导入部分,我逐步引领学生走进课本之中,使学生产生悬念,从而更加对本课产生兴趣。然后讲解寓言的定义和语言的特点,结合上学期学习的童话故事,两者进行比较,对寓言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领着学生总结学习寓言的方法,再让学生学以致用,自学后两则。这样同学们的思路逐渐清晰,再通过名人对《伊索寓言》的评价加深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多角度去解读寓意。通过这节课,学生们《伊索寓言》产生了兴趣,且学会了阅读寓言的方法,老师只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另外教给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才是最关键的。
《清平乐 村居》反思
古诗词中有些语句看似寻常之笔,却意味深长,教学中不但要准确注解,而且要能解得其中的真味,以磨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如《清平乐?村居》下阙中“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初读觉得很是寻常,写的是白发翁媪的三个儿子,各得其乐,尤其是小儿天真可爱,在溪头玩耍,将“无赖”当作“可爱”理解。殊不知,这句是化用了汉乐府中《相逢行》中的诗句:“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大妇、中妇都有事可做,唯有小妇无所事事。从这一化句中可以得知,《村居》中的小儿“无赖”,表面上是“可爱”之态,而实际上是说小儿无所事事,“无赖”当作“无所为”理解。进而联系作者写作这首词时的处境:被贬江西上饶,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便可理解作者写三个儿子,本意是以小儿自喻:空有报国之志,却闲赋在家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之人看百无聊赖之事,那种埋在心底的忧愁与无奈便脱口而出。如此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解读与教学就不会再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而能深入到字词深处,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这样的诗词学习一如“侦探”,从“蛛丝马迹”中寻找到事实的真相,对诗词的理解就能进入一个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