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寻常路》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后感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篇现代诗歌,解读它,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去感受,最后赏读,从一种感性的角度去诠释领悟,但是这首小诗本身文字比较简单,为感受而感受就显得浅薄。于是我就去想,能不能不走寻常路!
反复朗读诗歌,我在感受诗人热情洋溢地号召我们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发现这一课有不少不同寻常的表达,例如词语倒装,明明是“苍劲的松柏”。可是诗人写的是“松柏的苍劲”,比如词语的混搭,如“愉快地黄昏”,黄昏怎么会愉快呢?还有一些诸如拟人的写法,自然更加不言而喻了,那一定是为了表达些什么?一定是为了突出些什么?于是我开展了自己的研究!
研究一、感受诗歌表达目的,我就发现,“松柏的苍劲”食在引导孩子去感受一种坚强有力的精神状态,而不是关注实物——松柏,只是借着一个实物更好地诠释这种有力;“愉快的黄昏”中,天高云淡,微风拂去归来行人的倦意,想象着奔波一天后的的家庭相聚,该是多么神清气爽,美好生活就在眼前,不言而喻的愉快!还有拟人更不用说了,借助虚拟出现的山水的意象,把我们拉入诗歌的意境,可谓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研究二:理论知识学习,我发现今天出现的诗歌的不同寻常的几处,其实只是诗歌表达手法中司空见惯的几种,因为诗歌的语言凝练,但是表达情感丰富,还有格律的要求。有时候,为了达到诗歌音韵整齐的目的,更主要的是为了强调某种情感,突出某种内涵,在简练的诗歌表达中,凸显出不一样的表达效果,震撼读者的视听!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就让孩子们开展了这个小研究:朗读诗歌,寻找诗歌中不同寻常的表达方式,自己去探究,这样写的好处?
我发现,五年级的孩子们,在朗读诗歌时,感受非常敏锐,不仅发现了这些不同寻常的细节,还在学习语言,甚至能够举一反三地运用实践,就在这一刻,我真诚地感受到小研究的意义,仿佛孩童一样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