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849
post:492849

刘飞《照镜子》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2-12-31 22:21
  • 作者:刘飞
  • 点击量:

《照镜子》教学反思

刘飞

《照镜子》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与色彩》单元的第二课。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掌握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本课,需要学生学生认识到光在行进中遇到镜面物等体会发生反射的现象。通过照镜子、玩镜子、制作玩具等方式,探究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和光的反射规律。

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是从“想办法把阳光引进教室”活动开始,先引入镜子,然后让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一系列玩镜子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发现。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这样的设计,学生看似在探究,其实仍然是被教师牵着走,在达到预定地点时获得预期的知识。而且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许多试验并不能做好、做透。所以,我尝试了课前布置实践性前置作业的方法,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和充分的自由度来完成探究活动。

实践性前置作业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调查、操作、实验等尝试性学习。相对于课堂有限的四十分钟,前置性作业的完成时间是自由的,无限的,这就给了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让深一层次的的思考有了可能。课堂上,教师不会再把学生需要或不需要的内容都进行教学,而只需要查漏补缺,将思维引向深入。

本课,我设计了三个实践性前置小问题。一、找一面镜子,玩一玩,照一照,比一比,看看你发现什么?二、玩两面或以上的镜子,看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三、通过以上的活动,你一定有了一些想法。能根据你受到的启发设计一个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小游戏或小玩具吗?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前两个问题是动手的实验操作。学生在不断地玩的过程中有了发现和认识。由于时间很充分而且每天都会接触镜子,学生会有很多的发现,其中的一些,如果单靠课堂的探究时间,是无法达到相同效果的。而第三个问题,是在大量的动手实验基础上对已有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学生可以在任何他有空闲的时刻进行思考,遇到瓶颈,他还可以回过头来再做实验分析。而课堂,只是他展示思维成果的一个舞台。其它的同学因为自己也已经有了思考,对于别人的思考也会有自己的想法,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互动。这样的教学,知识容量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参与度高,课堂研究学习的兴趣浓厚,学生研究时间充分,课堂教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在其中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兴趣浓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智慧潜能得到了开发,求知欲得到了满足。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课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的知识水平,使科学走到学生身边,融入学生的生活,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使学生在具体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探究性活动中逐步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科学的力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知识就蕴含在平常生活之中,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建构属于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所以,实施实践性前置作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研究科学的兴趣和主动性,增加学生开展主动探究的时间,完成课堂上因时间和空间无法完成的探究活动。而且,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教材中的探索活动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渗透到教学内容的各章节仅是一部分,而实施实践性作业则是一种更有效的补充方法。

经过观察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时候自主性不强, 对老师的依赖性过大。有了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性前置作业,结合具体的学习目标, 学生对于每节课的内容和重难点会更熟悉, 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奠定了基础。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放矢,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堂内容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学习, 学习变成了学生自己能掌控的事情, 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刘飞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