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840
post:492840

魏俊晨:丰富作业内容和形式,从单一走向综合

  • 发布时间:2011-01-07 10:32
  • 作者:魏俊晨
  • 点击量:

1、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了,自然会用心去完成。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小学生的作业不可以太枯燥,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带有“玩”的色彩的作业,把数学知识编成故事、谜语、童话、游戏……这样的作业,图文并茂,充满着童真、童趣,是学生最喜欢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数学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了,每个学生就能成为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

例如,在教学“倍数和因数”后,笔者布置了课后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和家长准备20根火柴棒,两人间次拿火柴棒,每次只能拿13根,拿到最后一根的人是胜者,玩10次,记录自己获胜的次数。第二天上课汇报后,我适时地激发学生探索必胜的策略,并揭示2045的倍数,依据这两个特征分别研究先拿和后拿的必胜策略,然后再和家长进行游戏。这样,在活动中不仅巩固了倍数和因数的知识,同时也渗透了策略思想。类似的作业还有“孙悟空闯关”、“小壁虎找尾巴”等。这些带有童趣的游戏性作业,把计算融入故事情节中,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作业,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计算能力。还可以通过作业本老师说悄悄话,使做作业成了极富情趣的智慧之旅、交流情感的渠道。

2、实践性作业——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传统的作业,只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作业。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可以学数学、用数学。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探索者。

1)观察作业。观察是思维的窗户,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可布置这样的作业:请你在家观察一些身边物体如房子、杯子图形的形状,有什么发现?对具有这种特征的图形你有什么感觉?

2)实验作业。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和发展能力。如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后,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家中消毒液的说明书自己配置一些消毒药水给厨房用品消毒。

3)调查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调查,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数感。如数学活动课“节约用水”教学后,可让学生调查家里或学校每月的用水情况,根据调查的结果,写一份合理用水的建议书。

4)数学小论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究,不仅能深入理解数学,体验乐趣,而且能自主建构知识。如学习“比例尺”后,要求学生对自己家房间、客厅制作一个平面图,并思考:你认为这房间、客厅的设计和摆设合理吗?你有什么改进的措施?为什么?请你写一篇研究报告。

3、自主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理念,在家庭作业的渗透上不容乐观。在调查中发现,家庭作业大部分是由教师、家长布置。学生没有选择作业、布置作业的权力,他们只能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教师必须要改变观念,突出作业布置的自丰性。如教学《圆柱的认识》后,让学生自主布置作业。在作业展示中,有的学生制作圆柱模型,并标出各部分名称;有的学生写数学小日记,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有的学生调查生活中的圆柱,还提出“为什么那么多的物体是圆柱体的”……这样。学生的作业摆脱了老师给予的框架,在自主的天地里“百花齐放”。以独特的想法、新颖别致的见解,自由发挥个性;他们各取所需、各尽所能,凸现、完善了各自的个性。

自主作业要注意两点。首先,自主作业本身就是课本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并不是一味脱离教材作业,布置自主作业时也要布置少量教材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其次,自主作业是一种兴趣作业,教师不要强加于每个学生,要尊重个体差异,真正地让学生自主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