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733
post:492733

谢丽 音乐《论不同学段学生“动”的特征》

  • 发布时间:2015-07-05 11:57
  • 作者:谢丽
  • 点击量:

在小学阶段低、中、高年级学生有着不同的“动”的特点。所有的“动”都应该是从音乐学习的特点出发,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以获得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音乐能力。

1. 低年级的“动”重在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表现为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不够精确,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等逻辑的思维初步发展;情绪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特别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与暗示,进而产生不自觉地模仿行为;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的保持时间是15分钟左右,容易被活动的、鲜艳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力还保留学龄前儿童的特点,情境性较强,目的性较差。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动”的特征为:在创设的主题情境中以模仿为主,设计音乐游戏,内容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动作简单形象、乐于表现,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同时,教师有必要选择富于律动的、节奏鲜明的(但不应过于强烈或刺激)、音色和旋律优美的音乐,去感染学生,以培养他们动作的敏捷、协调、明确并富于动感。如:跳绳、拍球、洗手绢、拾麦穗、挖土、摘果子、小鸭走、青蛙跳等。

例如《买菜》一课,将音乐中的小音符变化成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将音乐与歌曲内容相结合。于是每一个小音符都化作西红柿、萝卜、蚕豆、黄瓜。各种蔬菜随着音乐的行进依次出现,有高有低,彼此的距离有长有短,形象地将音符的高低、长短表现出来,让学生对歌曲的旋律有了清晰的认知。学生在听旋律的同时旋律线条,加深对歌曲旋律的印象,再进行节奏练习。此环节中,音乐的内容动了起来,学生的眼睛、耳朵也跟着动了起来,自然思维也动了起来,拍出的节奏非常准确。

 

2.中年级的“动”重在韵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表现为智力发展方面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认知活动的随意性、目的性均有明显的增长;情绪较稳定,对情绪的调节开始和某种道德规范相联系,在无明显的外因的诱惑下,有一定的自控能力;集体活动的意识增强,懂得集体活动的一些规则、规范;开始了解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气质类型开始表现为积极或消极的性格特征。

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动”的特征为:对节奏的变化表现很为敏感,可以自主地根据所学歌曲或乐曲的音乐特点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以肢体语言、体态律动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在内容上需有所取舍,以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为切入点,并在动作的创编上加以引导,让音乐和所做的动作产生关联。

例如《好月亮,你走得这样静悄悄》是一首极为抒情优美的合唱曲。词曲简洁、质朴,充满诗情画意,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一共只有四个乐句,其中三个乐句的旋律是一样的,通过月亮随着旋律的走动,感受到美妙的夜晚的意境,月亮走动的线条弯曲柔和,学生体悟到旋律与画面的统一,尝试用动作表现柔美的线条,用歌声轻轻唱出歌曲的美好意境。这样的动,动的有韵味,将歌曲与其所表现的内涵演绎得浑然一体,带领学生真正走进音乐的世界。

   

3.高年级的“动”重在创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在记忆方面,有意记忆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有所发展,但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逐步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动”的特征为:音乐与动作符合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才能调动起他们“动”的积极性,不能显得幼稚、缺乏趣味性。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预热的过程,大多乐于参与多变的形式和循序渐进的模式。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动”这种音乐活动方式表达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所给素材进行组合、创编,表达、创造能力有显著的提升。

     例如五年级学生创编节奏,进行锣鼓表演

通过学生的自主尝试,了解“急急风是京剧常用的一种锣鼓点,常用在人物的奔跑、撕打、战斗等急促紧张激烈的场面。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动”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为了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强调音乐课程的人文属性和对学生创造性潜能开发而体现出的一种价值。是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来生成和实现的。

上一篇:孙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