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715
post:492715

於小丽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4-01-16 11:12
  • 作者:於小丽
  • 点击量:

巧设问题,以疑激思

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知识发生的过程,巧妙设置悬念,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五年级“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独立算面积。

    

紧跟着出示一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让学生独立算面积。教师在电脑上上操作,把刚才的三角形进行改变成同底等高的三角形。

                   

问题1:这个变化后的三角形面积是多少?为什么?再次把三角形的形状进行改变,提问面积。

学生思考后得出:只要是底和高一样,形状虽然不一样,但面积都是一样的。

问题2:如果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那它们一定是等底等高吗?

问题3:你能画出和平行四边形面积一样的三角形吗?学生画一画。

问题4:刚才三角形的形状可以变化,这里梯形的形状也可以变化。说说梯形的什么长度发生变化?什么不变?

           

问题5:这个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梯形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那么,为什么面积相等呢?

问题6:由学生自由提问。

……

一追三问,挖掘了命题丰富的内涵;一题五探,把命题尽可能地外延。特别是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比较,构建了合理的知识框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善于比较,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精神,同时又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