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反思
附小 姜玲
[内容摘要]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一课中的一个活动。在教学设计上,我将这个活动进行了分层递进式设计,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一层观点分歧,以活动为原则,实践昭示真理,使学生“动起来”;第二层出其不意,以启发为准则,打破惯性思维,加强思维意识;第三层竞赛游戏,以运用为目标,分享学习快乐,增强思维能力。人的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模式。
[关键词] 递进式设计 思维发展 空气占据空间
[正文]《空气占据空间吗?》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一课中的一个活动。在教学设计上,我将这个活动进行了分层递进式设计,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一层观点分歧,以活动为原则,实践昭示真理,使学生“动起来”
课前我在准备实验材料,有很多的孩子就围过来“老师我们今天做什么实验呀?”,“老师这些小杯子用来做什么的呀?”“老师,我帮您接水吧!”……听到学生七嘴八舌地问话,我就问学生 “在小杯底部放上纸,把它倒着放入水中,小杯里的纸会不会湿!”有的说:“会湿,纸遇到水会湿。”有的说:“不会湿,里面有空气。”课上我就直接用刚才与学生的对话导入,了解两种观点的支持者,班上的学生也分成了两派,学生之间有了争论,这个时候孩子就会想到亲手实验。当孩子们的实验结束后,出现了两种情况,有两个小组同学的纸是湿的,而其他小组的没湿。此时学生疑惑了,大部分没湿的小组都坚信自己小组的实验是正确的,于是我就请他们猜猜:“为什么有两个小组的纸会湿掉?可能是什么原因?” 同时请湿掉的小组说说:“为什么他们小组的纸没湿呢?你们认为纸湿不湿可能是由什么原因所引起来的?”有的说:“我们小组在放的时候速度特别的慢,我们很小心的,会不会他们小组放得太快了?”有的说:“跟放的方式有关,我们小组是垂直放的,如果他们把小杯子斜着放就会湿。”有的说:“跟放的深浅有关,放得很深就会湿。”当孩子们有了这么多的想法后,我们通过讨论交流并再次实验证明了:当杯子垂直向下时,纸不会湿,学生试着解释是因为杯子里有空气;而杯子斜着放入水中时纸就会湿,因为水会进入到杯子中,还有一个孩子说:“当瓶口向上时,当水高于杯口时,水会从杯口进入,纸也会湿。”到此,学生不仅初步明白了纸不会湿的原因,而且通过讨论对比还知道了纸在什么情况下会湿,在什么情况下不会湿,为什么我们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要让水杯垂直向下,老师就再也不用为学生因为没有按要求实验而让实验失败而火冒三丈了,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纸湿或不湿与放的方式是有关的。
曾有教育家们反复告诫:“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科学的学习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过程,它自始至终都充满着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品质的契机。因此,教师要把教学过程设计成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把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能积极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够调动自己的经验、潜力,通过一系列的参与活动,把外在的知识结构、认知程序逐步内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才能将客体性知识逐渐转化为学生的主体性知识和能力,教师教学的过程才能转化为学生智能水平的提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纸团不湿实验(第一个实验)直接放给学生,目的是通过这个实验不仅让学生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的知识点,还要通过这个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辨能力,观察能力,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甚至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再发现问题,并解决。
我们知道学生的思维活动只有在他们感到迫切需要解决问题时才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活动的设疑作用,启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有效的思维状态。教学中,我们要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去思考的机会,在每一个活动中,也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充分激发学习的内需,让他们获得创造的欢乐、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树立创造的信心,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经历活动过程的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思维的过程。
第二层出其不意,以启发为准则,打破惯性思维,加强思维意识
在开始的实验交流中,学生们还产生了其他的新问题,那与放的快慢有没有关系呢?在此我和全班统一操作,2分钟完成!那放的深浅呢?全班和老师统一操作,1分钟完成!学生虽然知道了,空气占据空间,但小杯子是完全浸在水里的,学生对于“只有空气出不去,水才进不来或只有空气出去了,水才可以进来”的理解还不够清楚,比较模糊,为此我把以前练习册上的漏斗实验用在了这里,进一步来解决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当我把仪器全部呈现在学生面前,我问学生:“我们都知道空气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那当老师把带橡胶塞的漏斗放在长颈烧瓶上,再向这个漏斗里倒水,水会流下去吗?”学生异口同声,非常肯定地说:“不会!”“你们肯定?”学生都说:“肯定”我开始倒水,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水流下去了。学生大为疑惑,怎么会啦?接着我边操作边说:“我能让它不往下流!”我使劲地把橡胶塞往下塞紧,此时已经有学生明白过来了,我再次倒水,水就流不下去了。“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很快就有学生找到了原因,是因为空气可以从瓶口和橡胶塞中间跑出来。此时我开始提醒学生,提醒她们回忆我刚才说的话和操作的过程,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我把我刚才的话又重复了一边:“把带橡胶塞的漏斗放在长颈烧瓶上,再向这个漏斗里倒水,水会流下去吗?”“我有没有说把它塞紧!”学生此时恍然大悟“现在你们是不是更加清楚地明白了,为什么纸不会湿,漏斗里的水不会往下流的道理。这是因为空气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今天老师可是挖了一个坑,让大家往里跳的,以后你们听话可要听清并要三思而后言哦!”
为了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也想让课堂上有一些乐趣,我用学生来打比方:“假如现在我是纸,你们全班同学都是空气,我们这个教室里呀只能容纳我这张纸,和你们这些空气。但教室外面代表水的同学,想到我们教室里面来,如果我们不能出去,她们能不能进来?对,她们不能进来,教室的空间不够。如果这位空气出去了,这时,在门口的那位水可不可以进来了?可以,那我这个纸就保不住了,到此一节课基本上就结束了。
俄国教育家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人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因此,教师的讲授必须具有启发性,有创造性,不能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很多问题的研究,教师最好不要急于讲怎样做或结果,而是先打个比方或举一个简单例子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往往会茅塞顿开。这样既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兴趣,也对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很有好处。
第三层竞赛游戏,以运用为目标,分享学习快乐,增强思维能力
我把书上的吹气球实验留给了学生,让他们玩一个吹气球比赛游戏,回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或其他亲人玩:这是一个竞赛游戏,找两个饮料瓶,最好大一些,再找两个大点的气球,把两个气球套在瓶口,我刚说到这,有学生就开始说了,吹不大!对用我们刚才所学过的知识就可以知道。我接着说:“找一根针或大头针或别针,在其中的一个瓶子上扎一个小孔,把有小孔的留给你自己,把没有孔的瓶子留给你的爸爸,跟他们来个吹气球比赛!当我把话说到这的时候,班上很多的同学哈哈大笑!”我还叮嘱了一句:“记住了别拿错瓶子,不然就穿帮了,同时呀考考你们家人的观察能力,看他们能不能找到他们比不过你的原因,你们愿意试试吗?”孩子们回答的声音相当的响亮,在欢笑声中一节课结束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课堂上师生感情的交流到处都有,只有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也才会乐其教。为此,教师应首先努力把微笑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和蔼的微笑洒向每位学生,把尊重的言语送给每位学生,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时刻牢记“教”是为“学”服务的,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就等于教学成功了一半。并让他们把刚学到的本领运用到生活中去,也给他们的生活增加乐趣!
这节课已经上了好几年了,前几年课上得是热热闹闹的,学生也都全面参与做实验,并能够从现象中总结出结论。但细细想来,前几年的教学只是罗列书上提供的“纸团不湿”和“气球吹不大”实验,只是在完成点的任务,没有思维的培训。而实际上,科学教学更需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去思考,抓住大框架,要扣小细节,将二者结合,才会让课堂更精彩!思维是人对新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系统化、具体化的过程,是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因此,人的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模式,可我们都知道思维能力作为一种特殊的素质和能力,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出来的,它既要潜移默化的熏陶,又要持之以恒的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钱友君.浅谈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http://wenku.baidu.com/view/6e0b60160b4e767f5acfce42.ht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3、小学科学教学参考 四年级(上册)叶枫,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