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中的怪兽》教学反思
樊敏
《想像中的怪兽》是继《动物朋友》、《远古的动物》之后,苏少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五册中表现动物的又一课。这三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可以说设计得很有层次。先是表现孩子们平时熟悉的动物,然后是表现相对陌生的远古的动物,进而引发想像,创造怪兽。
怪兽的题材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在学习完前一课,我宣布下次要学习《想像中的怪兽》一课的时候,学生们发出非常喜悦的“哦”的声音,还有孩子说“老师,我知道怪兽!”“我也知道!”。我知道在孩子们的生活中,他们通过小人书和电视剧以及电影了解到一些怪兽的知识,他们对怪兽非常好奇,所以显得如此的兴奋。但是这也让我感到了一些为难,如何让学生从自己的比较散的对怪兽的认识中走出来,从而形成对怪兽的比较正确的理解。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简单地说出所知道的怪兽,然后着重引导学生从书中图片去寻找怪兽的来历(古代的劳动人民为什么要想像一些形态丑陋甚至有些让人害怕的怪兽形象?)通过学生的相互讨论和对教材中图画的欣赏,他们认识到怪兽是古代的劳动人民因为科学的不发达而迷信神怪,为了镇住他们心目中那些可怕的邪恶的东西,所以想像一些形态狰狞的怪兽来实现这样的目的。我国的麒麟、龙等都属于怪兽的类别。通过这些学习学生们对怪兽的认识加深了,明确了,同时也对悠久的祖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设计怪兽的方法有许多,我选取了五种适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的方法:增加、减少、夸张变形、移位组合和移花接木。对于这些方法的传授,我采取的是小组合作,学生自己寻找设计方法的形式。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个组分发一张怪兽图片,提出研究问题:1、图片中怪兽“怪”的地方。2、通过这个怪兽,说说设计怪兽的方法。研究结束,每组派一名同学来汇报研究结果。汇报时,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教学中,发现有的小组研究出来的设计方法有争议,这时,我就引导学生讨论,确定最后的结果,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孩子们在明白了这些之后,他们用画笔来描绘自己心目中怪兽形象来就非常轻松了,所以完成的作业是形态各异,多姿多彩的。
回顾本课,我觉得还有些需要改善,如给学生研究的怪兽比较具像,使得学生在创作时不够大胆,想象力不够丰富。如果在小组汇报后欣赏怪兽图片时,能作深入讲解,特别是对变形这种方法的研讨,那么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设计的怪兽造型会更加丰富。因此说,只有多研究多实践,才能尽可能减少教学中的遗憾,提高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