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537
post:492537

孙权教学反思2

  • 发布时间:2015-01-23 11:11
  • 作者:孙权
  • 点击量: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

要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前

我总得信息技术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

上课时,

无非是教师演示,

学生再照

着“葫芦画瓢”。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接受能力

强的学生你还没有讲完,

他就会操作了;

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是

怎么一回事,

更有部分学生走神了,

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

这种方法很不利

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兴趣越

大,

则学习的动力越大,

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

与神秘感,

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

掌握它的使用方法,

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

所欲地操作计算机,

在计算机上作动画,

上网聊天等等。

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

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

,

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

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

"

"

跟着

"

"

走,

只要

"

我说你做

"

就可以了

,

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

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型学科,设置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初步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一些简单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一、在兴趣中学习:

 小学生学习一般都凭借兴趣,所以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因为特别

是男孩子很喜欢玩游戏,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在教学中可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有的孩子就会问老师,到底用那个指头来击键。学生通过游戏,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

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一旦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主动探究和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

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去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

二、在此任务驱动中不断进步:

     现行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每章每节的教学内容,也没有设置一系列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的具体任务,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实际的操作任务,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这样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真正掌握了知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也能得到大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