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滕昌英 201401
“克和千克”对9岁的孩子来说过于抽象,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程序 ,使学生建立了良好的概念。
一、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课前布置到超市调查物品的净含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就在生活中。
二、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1、给学生提供实际称量物品的机会,形成1克和1千克的表象。教学中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再让学生自主动手用科学教师借来的天平称出粉笔、铅笔、文具盒、数学书、语文书的质量,对比班级同学的体重,建立千克的概念。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越发明晰、深刻。
2、给学生创造估测的机会,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以“克尺“------一支粉笔重约3克、“千克尺”——各人的体重用来“度量”实际物品的质量。
三、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
在学生建立了克与千克的表象后,我又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帮学生建立知识之的联系:让学生一手掂两袋食盐,一手掂1个2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1千克=1000克。
对比想象一千克铁和棉花的体积大小,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以上方式的反复应用,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估量能力,做题失误也大大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