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动”之“生动”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动”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为了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强调音乐课程的人文属性和对学生创造性潜能开发而体现出的一种价值。是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来生成和实现的。
如果我们把这种“动”先解释为生动,那么它至少包含了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形式的生动;二是教学内容设计的生动;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生动。
(一)动的形式多样化
1. 全体的表现之动。音乐实践活动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2. 小组的合作之动。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中,能够与他人充分交流、亲密合作,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
3. 个体的特色之动。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智。教学中,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发展音乐才能提供空间。
(二)动的内容形象化
1. 动的内容关联生活。音乐是生活的凝练与表达,生活是音乐的创作源泉。动的内容也要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其变得形象,便于学生感悟与体验。
2. 动的内容富有童趣。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富有童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
3. 动的内容激发联想。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 三 )动的方法灵活化
1、情境创设法: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激发学生的情感。寓动的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潜移默化地达到动的效果。
2、合作交流法: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推动性,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动的目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3、 辨析探究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出发,为学习者提供音乐作品分析丰富多样的可能性.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路和视角作各种分析、判断、演绎、表现的尝试。
4、才能展示法:通过组织歌、舞、演奏比赛活动,通过音乐游戏、知识竞赛或童话,课本剧表演等,使学生的表现欲望得以充分展示,从而引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