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518
post:492518

谢丽 音乐《自主体验 音韵共享》

  • 发布时间:2011-01-07 09:45
  • 作者:谢丽
  • 点击量:

自主体验  音韵共享

——多媒体音乐教学中优化学生自主体验的思考

 

    多媒体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有效运用,可以创设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想象美;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还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其技术的先进性、优越性,智能化将得到充分的体现。然而多媒体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只有把多媒体与教师的生动启发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只有把多媒体视为一种技术辅助手段,与课堂教学规律及特点相适应,从而实现多种教学手段协调互补作用,优化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让学生自主体验,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使他们共同享受音乐的魅力。

1.   优化学生的自主体验过程

    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利用互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要使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可能,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练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音乐欣赏《我的太阳》中,学生课前通过网络自主欣赏意大利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了解著名的建筑比萨斜塔、有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以及意大利的民间音乐。课堂上再欣赏一首家喻户晓的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并将视频与音乐融合,学生在欣赏中进一步了解意大利的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以及意大利的音乐风格,欣赏之后交流彼此的感受。

    这样遵循“媒体辅助教学”的原则,把多媒体教学手段恰如其分地运用到音乐教学过程的环节中去,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实现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媒体互相渗透,从而活跃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灵感,开拓学生创新能力,促进教学效果。

2.   优化学生的自主体验方式。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要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每一个教师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是最大的财富,只有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形成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歌曲由教师自己范唱,在学习江苏民歌时,我就唱了一首《茉莉花》,唱完之后学生给予了热烈的掌声,而当我播放宋祖英演唱的《茉莉花》却没有得到孩子们的掌声,其实我哪有宋祖英唱得好呢?从中也可以看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多么的重要,传统的教师教学手段仍然受到学生的喜爱。

3.   优化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

    多媒体课件应一切以服务教学为出发点,目标定位于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否则就没有必要使用。在考虑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以视听冲击的同时,要顾及到给学生留下思维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和传统媒体作比较,切忌华而不实,哗众取宠。

    我在设计《月儿弯弯》教学设计时,将电脑显示的旋律线改成师生自己画,因为自己动手体会会更加深刻。原先的欣赏多媒体播放的演唱形式也改成学生自由创编,歌曲的演唱形式以及情绪的处理完全交给学生,通过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了解音乐作品及所要表现的情境,提高音乐鉴赏兴趣,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表现自己。

    可见,没有多媒体的欣赏与提示,并没有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反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学生有足够的小组交流与学习的时间,思维没有任何局限性,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小组的合作增添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仿佛自己就是作曲家、表演家,进行歌曲形式的创编与表演。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所有的演唱形式都是自己想的,而不是通过媒体看来的,他们很自豪。

    综上所述,如何合理优化多媒体运用的效果?其一,比较多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如果效果一样,则弃之不用;其二,教师的语言表述、琴声、歌声尽量代替多媒体;其三,加强学生自主创新的活动环节;其四,给予学生足够表演的空间,从而达到音乐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