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471
post:492471

刘飞教学反思1

  • 发布时间:2015-01-19 11:38
  • 作者:刘飞
  • 点击量: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反思

目前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更多地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进行验证性实验。实验的方法往往没有自由度,通常都是由教师提供,即使给学生一些自由探究的权利,也仅仅是实验环节的一小部分,最终,学生都一定要跳进教师给的那个“坑”里面。一旦出现意外,教师会及时将“脱轨”的孩子拉回来,因为“这已经超出了这节课准备的范围。”

其实,只要教师肯在课前进行充分的教材钻研与学生情况摸索,依然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让学生遵循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探索性试验。探索性实验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设计或创新实验, 由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科学素质。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通常我们都会由让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的实验导入,引出加适量的盐这种方法,再通过捏橡皮泥变成小船,得出增加体积的方法,最后由游泳圈能帮助不会游泳的人浮在水面上想到借助漂浮物的方法。器材都是由教师给出,学生并不清楚为什么研究对象在不停变换,而他们能探究的就是怎样加盐才更科学,小船怎样捏才更好。我们可以说,这样的探究实验其实没有多少科学思维的价值。因为真正的科学研究没有人会帮你选研究对象和实验方法,这些都需要经过科学思维及探究实验获得。

为了让孩子亲历完整科学思维的过程,在考虑到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我有了这样一次大胆的尝试。只选取唯一的一种研究对象——土豆,一节课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土豆从“沉”到“浮”。没有过多的讲解与实验条框的限制。学生一节课做的就是“想方法”——“验证它”——“改进它”——“成功了。当然。如果在第三步结束后发现不成功,就又要从第一步重新开始。

其实,课前是有惶恐的:这样的课会上成什么样?学生会不会想到合适的方法?他们会不会在实验中弄伤自己?可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多虑了。他们平时的科普读物已经给了他们足够的启示。“死海”的秘密学生们几乎都知道。加盐理所当然的成为第一个被找出来的方法。学生还因为他们加了不少的盐土豆才浮起来,发现盐的加入让土豆浮起来是要在达到一定量的基础上才可以的。一些学生从小船中得到启示,想到了将土豆中间掏空做“土豆船”的方法。虽然实验中用到了小刀,我也只是提醒了一声“小心”,但孩子们还是还是在操作时小心翼翼,甚至会互相提醒,让同组的同学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完成这个“工作”。结果,他们做的土豆船甚至比我之前预备的还要精致,因为孩子们发现“不薄浮不起来,弄破了有会进水,‘船’就沉了。”他们在经历一次实验失败后,已经进行了缜密的思考,做出了优化的选择。

最令人惊叹的当属研究“借助漂浮物”方法的同学们。最初,根据生活经验,他们选择了泡沫板。可是土豆块不规整,泡沫板也是。学生们很快发现了随意放土豆,它会立刻从板上翻下去,有的小组想到了小心寻找合适位置的方法,通过几次尝试,他们成功了。但是,这个结果他们显然不满意,因为太不安全了。需要改进!他们想到了用胶带固定的方法,可是胶带沾水粘性大大降低了,普通方法不行。可以缠绕嘛!嗯,也成功了。可是看起来好像不够美观,怎么办?好像吸管也是个不错的材料,绑起来做“竹排”?还是容易散!哈哈,把吸管竖着插过土豆,吸管两端都封上不湿水的可塑橡皮,中间不就形成“气柱”了吗?“岁月号”这样防止继续下沉,我也可以呀。又牢又稳当,成功了!真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内部动机是学习的真正动力。研究获得出色的结果与经历研究本身都令学生充满喜悦。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通过矛盾的不断冲突激化和解决而发展的学生认识到解决这个矛盾的必要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 使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在整个探索性实验过程中, 从提出问题开始到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为止, 学生都始终处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环境中, 心理活动始终处于研究问题——逻辑思维——动手设计——成功或失败——经验总结——期待新研究这一良性循环过程中。这样的探究实验,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下一篇:追问促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