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设计是一种预设,但课堂终究是动态,生成的。所以我们老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对设计的问题灵活调整,提示引导,或者改变原有问题,生成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适时;在学生最需要帮忙的时候提问。2.适度;提问突出主体,不要包办代替。3.适当;要针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4.适应;关注学生的需要,营造平等,宽容的氛围。
“有效提问十戒”告诫我们,在提问的过程中:一戒提问专叫优生,省时又省力;二戒提问专叫差生,哪壶不开提哪壶;三戒以问代罚,为难学生;四戒不给时间,突然发问;五戒模棱两可,节外生枝;六戒越俎代庖,自问自答;七戒不置可否,不作评价;八戒大而无当,无从作答;九戒多而琐碎,串讲串问;十戒问如林,答如流,面上开花。教书三十余载,反思自己的课堂,在问题的设计上不能够达到最理想的境界,原因也许就在于此吧。
其实课堂提问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之一。因此,教师所提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并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深入思考我的这个问题提出,需要解决的是什么,它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关于问题的资源,我想:问题的设计不仅可以来源于课堂,还可以来源于学生的话语-----课堂随时生成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做一个专注的倾听者,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随时从学生的话语中提出新的问题,在课堂里我时常有这样的尝试,无论于学生还是于我都有很大的收获。不过,有的时候出现的场景又令我纠结:老师从学生的话语中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让他们讨论并回答。这下好了,打开了他们的话闸子,大有话不说完誓不罢休的架势。后面的教学任务还在等着,眼前的场景又不忍打断!导致的后果就是拖堂。相信您也会有过这样的经历,您是怎样支招的,拿出来晒晒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