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173
post:492173

尹润萍 音乐 《音乐课堂的主要声音——音乐与学生的直接对话》

  • 发布时间:2011-01-08 16:51
  • 作者:尹润萍
  • 点击量:

音乐是人类用以表达情感的一种语言,如其他的语言有语法、词汇一样,音乐也用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如力度、速度、音色、旋律、节奏等等向我们传达来自心灵深处的情感。与任何一种语言一样,音乐是一种悦耳的声音,却不是人人都能听懂的声音,音乐课的任务就是教学生理解音乐的语言,对其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因此,我们需要用音乐与学生做最直接的对话。

那么什么才是直接的对话呢?以苏少版二年级上歌曲《旅行之歌》的教学为例,在学会唱这首歌之后,为了引导学生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有这样两个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

师:“同学们,我知道大家去过不少地方旅游,你都看到过什么景色?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生:畅谈自己的旅行见闻和感受。

师:“你能用你的歌声表现自己当时的心情么?”

生:用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设计二:

师:“乘着《旅行之歌》的旅游车,我们来到了哪里?”出示新疆风景图片,播放《新疆好》音乐片段,带领学生随音乐舞一舞。

生:我们来到了新疆,我觉得那里真让人快乐!

师:你在音乐中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鼓声。

师:敲手鼓,带领学生模仿它富有弹性的声音。

生:两个孩子敲鼓,大家和着鼓声用有弹性、轻快的声音演唱《旅行之歌》,表现歌曲的快乐情绪。

单纯从教学效果上看,可以说这两个设计,都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但为了理解“欢快”的感觉,两者采用了不同的媒介:前者为语言,后者为音乐。在前者的交谈活动中,学生可能表达得非常精彩,也可能通过回忆和想象引起强烈的演唱欲望,但对于“欢快”的声音究竟是什么样的,并没有清楚的认识。所以,这时学生表达出的“欢快”情绪,是缺乏音乐性的。

而后者的活动中,用《新疆好》去感染学生,用手鼓的声音去引导学生,学生可以清晰地感到,“欢快”是这样一种速度、一种节奏、一种声音、一种身体的动律,这是一种用音乐去诠释的方式,引领着学生用音乐的方式去表达。在这样的体验与表达的过程中,学生的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在音乐赋予的欢快情绪的统领下(而不是语言给予的具体的规定),每个学生感受的角度有所不同,如有的孩子认为有弹性的声音就是欢快的声音,有的孩子认为速度要快一点才快乐等等,体现出后现代主义强调的所谓的差异性与多元性。这些差异又导致了他们对歌曲的表达呈现出开放性。在几次演唱后,同学之间表达差异的碰撞引起他们在内心进一步地探索与完善。这样的过程也就是所谓从“唱好歌到“会唱歌”的过程。也许这一首歌学生并不能唱得很好,但长期坚持以音乐直接与学生对话的方式,必然会带给学生音乐的思维方式,使之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最终懂得这世界上最美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