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教学首先应该从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入手,以情动人,情动而后理通。从课文中感悟情感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诵读课文,同时也要注意讲解。
本学期的最后两篇课文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和《孙中山破陋习》。在这两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就从这种学习课文的角度出发,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体会文中所流露出的情感。
在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时候,告诉学生要走进诗人:“想要真正把诗读好,还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咱们一起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长安,一起去感受诗人王维的内心世界。”,通过读课文“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加强对15岁、两年的体会,感受王维独自一人生活的艰辛,从而感受他的思乡。接着继续朗读课文“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让学生想象长安城大街上是怎样一番热闹景象,从而对比王维的心情更加思念亲人。最后朗读课文“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让学生做一回王维的知己,除了想到登高远眺,还会想写什么?激发学生想象王维与兄弟们在一起时的欢乐时光,与现在自己孤身一人形成对比,凸显自己的孤单,思念兄长。
从课堂反应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在最后的诵读诗歌时,感情也更加丰富了。《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是典型的“文包诗”类课文,这类课文叙文与诗歌融成一体。其中,诗作是重点,是核心部分。教学诗歌必须紧紧抓住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情动人。但怎样让孩子体会诗中的情感,为之所动,则并非轻易之事。情感不能通过简单的“告诉”来传递,而必须通过学生的感受体验来心领神会。因此,在教学中就要特别注意通过文章的语言文字,启发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具体形象的感受。例如,对于王维独居异乡的孤单寂寞,通过“15岁那年”“两年”等词句的描述,来启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对于王维思乡之情的迫切与强烈,通过对重阳节时人们欢度节日而王维面对天各一方的亲人的思念语段的学习,加上学生设身处地地展开想像来具体领会。在学生有了真切的体验之后,通过诵读来拨动孩子的情弦,奏响思乡之情的乐章,成为诗人的知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懂得琴瑟之音,真正读懂诗歌。
《孙中山破陋习》是一个历史故事,课文以鲜活的文字讲述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时和缠足后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
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在二至七自然段,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齐读二至七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长长的、一道又一道地”来体会姐姐所受,同时在大屏幕上出示裹脚的示意图,让学生们想象裹脚带来的痛苦,当我走到一位女生桌前问她:“如果你就是姐姐,脚指头这样被折腾,痛吗?”孩子难过地说:“痛!” 这时我再让她读读课文,她朗读时感情非常投入,另外几个女孩子也读得毫不逊色。
接着,我又抛出问题“面对此情此景,孙中山的反应如何?”用这个问题引出了孙中山母子的对话,问学生:“从孙中山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通过交流,学生们都体会到了孙中山的“又是生气又是心疼”。可是,学生们是否也理解妈妈的内心情感呢?所以,我又用奇怪的语气说:“奇怪!同是亲人,弟弟是那么的心疼姐姐,而妈妈却还要坚持给姐姐缠足,难道妈妈就不心疼吗?”很多学生都从“叹了口气、我也知道、可、会被人家笑”等词体会到了妈妈也很心疼,但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这时我再相机指导他们分角色朗读母子俩的对话,学生们读得非常投入,而且和开始上课时的朗读相比融入了更多的感情。
在教学中,我用了很多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再通过读来表达所体验的情感,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了适时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通过对课文关键字词的把握,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妈妈的伤心和无奈,也了解到了孙中山的心痛和愤怒。应该说,整节课的教学走的是一条情感的主线,因为只有学生入情了,才能悟情。
在今后的教学中,仍然应该采用这种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或者“我”的内心情感的模式。引导学生们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加深对课文所要表达感情的领悟,才能更好的理解和学习课文,做到真正的“从文悟情,以情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