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自己,感动学生
——《少年王冕》教学反思
今天一大早,我来到教室巡视早读。今天要教学《少年王冕》,而这篇文章虽然情节简单,但语言优美隽永,给人以纯朴自然、清新舒畅之感。期待着,我迈进教室。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
《少年王冕》是根据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相关章节改写,虽然王冕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学生相去甚远,但是当时辍学替别人放牛的王冕大概只有九岁光景,是我们孩子的同龄人,应该能打动孩子的心,可是没想到早读读书时,其情景叫人担忧,学生冷眼旁观,无精打采,没有激情,没有感动。
是什么原因让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无动于衷,情感麻木呢?是什么原因让语文可枯燥无味?我内心极为困惑和迷茫。
首先我和办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
领悟了语文的本质,我研读教材,锁定课文的重点,这篇课文记叙了王冕从一个贫穷的放牛娃成长为一名出名的画家。王冕是元末明初艺坛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以画荷花而闻名天下,尤其是王冕的勤奋好学、孝敬母亲的事例曾打动了无数人。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深刻感受王冕勤奋好学、孝敬母亲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其次我还仔细酝酿、推敲,对课文的关键处进行了精心设计,如引导学生品读重点句: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到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这一句话,学生粗略读并不能完全读懂其中的内涵,鉴于此,我让学生共同琢磨,畅谈自己的见解。①王冕为什么说他在学堂里闷得慌?难道王冕不爱学习?②帮人家放牛,王冕会真的快活些吗?让学生联系课文,畅所欲言,深刻感受到王冕说这句言不由衷的话,完全是出于一片孝心。为了让王冕的一片孝心在学生心中驻足扎根,我特意设计了一段情境朗读。学生分为男女两组,女生读母亲的话,男生读王冕的话,老师读提示语。①一天,母亲把王冕叫到面前,说:“……”王冕说:“……”②一天,母亲把王冕叫到面前,叹了口气,无奈地说:“……”王冕望了望母亲憔悴瘦削的脸,坚决地说:“……”③一天,母亲把王冕叫到面前,强忍着泪水说:“……”王冕紧紧抓住母亲那双筋脉突兀的双手说:“……”虽然第一回合与第二回合之间,学生愣住了,有些不知所措,没有和谐衔接,有些生涩,但经过点拨,学生还是能进入情境,感同身受,朗读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可见学生已被王冕的孝心深深感染,此时此刻,学生已沉浸在文本中,与文本融为一体,学生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了自己的语感和情趣,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理解温暖的谎言中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这样的朗读,不是简单地一读了之,而是在教师精心指导下,通过读使学生与文本发生深层次的对话。他既是一种理解文本的方式,也是一种表现与传达理解的方式,是师生与文本情感的“交融”,体现了“以朗读为主线,感悟为核心”的阅读方向。
推敲词语,是感悟的有效策略。王冕不仅孝敬母亲,而且勤奋好学,在引导学生体会王冕的勤奋好学时,我抓住重点句:“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推敲重点词,感受了王冕学画勤奋刻苦,我根据学情设计了一项想象说话:三个月里,王冕学画历尽了千辛万苦……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绪,感受王冕学画的艰辛。通过引导学生咀嚼文字、展开想象,从学生出神入化的想象,精彩的描绘,可见学生已深深感悟到王冕学画的勤奋刻苦。
语文教学需要激情,需要诗意,本课教学中,我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作者独特的个性和美好的情操。
语文课上,能够感动学生的是真挚的感情,高尚的情操,优美的意境,率真的童趣,当然,教师的情感投入是至关重要的,当老师全情投入,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学生。
补白,让孩子的思维更流畅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教完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心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失落。我总觉得自己对本课教学流于表面,没有深入,学生虽然找到了文章的中心——‘给’,永远比‘拿’愉快。但是学生似乎对这一中心的体会仍然不深刻。反思教学,我觉得问题在于自己没有奠好文章的情感基础。
本文写了栽花、赏花、写信三件事情,前面的栽花、赏花浅显易懂,我很快跳过,重点学习写信这一段,这就是课没有上好的原因。我忽视了栽花、赏花作为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修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前来探望他。
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
这一段文字写的就是儿子栽花的段落,我应该采用“补白”的方法让学生想像:海上的颠簸让人十分疲倦,_______________。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旅途,母子俩终于来到爸爸身边,还没有镢头高的儿子看见父亲,心想: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了这样一个想象训练,学生才能深入体会儿子爱父亲的具体情景,这时候,我在抛出问题:高尔基的儿子来岛上后,不休息,就忙着栽花,(指问题2)这是为什么呢?再让学生讨论,让学生理解,这就是——爱。
学习赏花一段。我也应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补白: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他的脸上_______,
他想到:儿子顾不上休息为我种花,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运用补白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高尔基为自己的儿子自豪时,在结合本文第一段“高尔基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很爱自己的儿子”,让学生说说高尔基是怎样爱儿子的,也能顺利过渡到写信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