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再现:
1、 读了课题,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奇怪,为什么会审石头呢?
生2:包公好糊涂呀!
生3:疑问:包公是谁?为什么审石头?
2、 交流关于包公的资料。一人一句说包公:
生1:包公是宋朝的一个法官(师:以判案为主,相当于现在的法官)
生2:包公还叫包拯
生3:包公也叫包青天
师:包公是人们对他的尊称,包拯是他的真名,包青天是人们对他的称赞,说他判案准,能还受害人清白。
3、课文的那部分是写包公审石头的?之前的内容和之后的内容分别是什么?小小组商量讨论一下。(★)
生成:学习用双竖线在课文中划出不同的部分,并批注在规定位置。
1-5写小孩丢钱
6-13节写审石头
14-21写包公找出小偷
4、包公是怎样找到小偷的?你觉得包公的智慧体现在哪里?(★)
交流生成:
(1)审石头,引人围观
(2)找借口,罚人丢钱
(3)用水盆,找出小偷
牛国柱、王翌阳、严文博、刘思侬纷纷质疑:
如果小偷说自己是卖油条的怎么办?
如果小偷不在现场怎么办?
如果小偷不承认怎么办?
师生讨论。(卖油条的大家都会认识的、小偷实在不在现场,包公至少可以将罚大家的钱给孩子先回去买药给父母,当捐钱 小偷不承认,可以搜身,身上一定还有其他有油的铜钱)
5、包公的智慧在哪里呢?读读课文:第6节:包公想了想……(师:包公当时会想些什么?这是他在计划如果一步步根据案情的特点找出小偷)
抓住小偷的心里和围观人的心里,以及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知道水油分离的道理。
6、交流包公的其它故事
《巧判小孩》《包公审驴》《谁偷了牛舌头》
课后思考:
包公的智慧在哪里?
这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题目吸引人,情节曲折,处处闪现出包公的智慧。课文学习遵循品题目、知包公、感智慧的路线进行。课堂上学生进行了有效的交流,学生对包公的智慧理解比较肤浅,教师带着学生进入课文再次寻找,并且结合包公的其他故事让学生总结出包公的智慧究竟在哪里?
《包公审石头》中 包公运用了油水分离的科学知识破了案;《巧判小孩》中包公抓住了母亲疼爱孩子的心理;《包公审驴》中抓住了动物识主人的特点;《谁偷了牛舌头》包公抓住了仇人害人的心理,从一个个故事中让学生认识到包公的智慧在于对人心理的了解、知识的渊博、细密的心思。
我想学习一篇文章,或者学习一组文章,立足课文可以,以读引读也可以,但是从整组课文中学到什么还需要细致地考虑,明白包公很聪明很简单,但是包公的聪明智慧究竟隐藏在课文的哪些方面,是什么成就了他的聪明却是我们学生可以去文章中寻找,到故事中归纳的,打散了的智慧孩子们可以学习并且借鉴为己用。比如多学课外知识,学会运用课外知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