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982
post:491982

《统计》教学反思(高玉明)

  • 发布时间:2011-01-19 12:07
  • 作者:提秀雷
  • 点击量:

“统计”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进行统计,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初步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本课是在听了几位老师上过后,经过自己的加工、再思考,备的课。

低年级孩子的数学学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趣味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教学情境图,创设了大象过生日的情景。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很快地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可是由于图中动物的数量过少,孩子们能一口报出每种动物的只数,因此,我采用把小动物的图像乱七八糟的贴到黑板上,问孩子:“要想知道来了哪些客人,每种动物来了多少”,该怎么办?引导孩子说出要分一分、排一排,最后师生合作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让孩子说出排的要求(比如,一只对着一只,每一排要对齐,起点要一致等)数完后让孩子说说知道了什么,孩子不仅能说出每种动物的只数而且还能说出谁最多、谁最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等等。再问到,“为什么小猴最多”时,个别孩子说,“因为它的图最高”。对此回答我进行了大力的表扬,因为这是条形图的萌芽。

在贴花片的时候,我们是同座合作进行的。在合作与竞争的并存的氛围下,孩子们互相激励,互相促进,极易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想出意料不到的答案,从而拓展思维。孩子们出现了多样化的贴法:从左起、从右起、从下起,对这三种贴法,我都予以了肯定,要保护孩子的发散思维。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我在教学开始设计夺星比赛,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面对挑战。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个人荣誉和团队荣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培养集体荣誉感。最后,把这节课中每组得星情况统计出来,巧妙地从现场教学环境中开发数学教学资源。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意识,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最后,本课结束时,孩子不仅能对给出的物品进行统计,而且还能自己寻找生活中要运用到统计的地方。如,统计班里男女同学的人数、统计每个年级的班级数、统计班里同学衣服的颜色等等。能够运用才是本课教学的最终目的。

通过本课的教学还发现此类动手性强的课堂不易控制,有时候孩子在兴奋处不容易听指挥,课堂有些混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加强课堂常规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