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反思
教学中让学生体会、理解“变大”与“放大”含义的上不同时,教师把同学们的合影图片先进行“变大”后再“放大”,让学生有直观的体验,再直观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放大的含义,学生因为是第一次接触,不能准确地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清楚,这里就需要教师用标准的数学术语指出:“现在的图片形状与原来的相同,只是图片的尺寸变大了,这样改变图片的大小,我们数学上称为把图片放大”,学生有了明确的术语指出“放大”的含义,就会从直观的体验升华到理性的认识,便于学生在思维中建立好“放大”的概念。
教学中,学生理解的难点是放大和缩小的含义。教师带领学生逐字解读: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待学生有了初步理解后,结合具体的图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片前后的变化后。学生在表述中肯定是不完整也不规范的,但有了刚才几位同学不同的表述,学生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感知了,教师趁热打铁用标准的语言再次叙述出:长方形现在与原来对应边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图形按2:1来放大。这样的教学过程清晰的说明了是现在和原来边之间的比,学生必然在思维中能用比来表示放大的概念。建立好了放大的概念,为建立缩小的概念打好基础。
教学中存在几个不足:教学素材使用的不恰当。课件里我选用的是同学们在斯霞老师像前的合影。由于照片上的信息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们对于放大和缩小的理解。如果选用单人照片,这样的影响因素会降到最低。对放大镜上的数字16X,理解的偏差。练习设计上仅考虑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放大和缩小,但是题目的本质相同,略显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