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
《生命的壮歌》一课含着两个故事:一个是蚂蚁在大火中抱团突围,外层蚂蚁肝胆俱裂,内层蚂蚁成功逃生,一个是羚羊在前有悬崖后又猎枪的情况下,合作飞渡,老羚羊追日山涧,年轻羚羊成功逃生。两个故事,同样的起因、经过、结果,同样传达敬畏生命的主题。
我的教学就从两个故事开始。
研读文本,那一句句令人动容的悲壮描述,一幅幅让人慨叹的撼人画面,把我们带进了动物的世界,弱者在绝境中迸发出的勇气与智慧让我们人类自愧不如,加上一文两篇,编者独具匠心。我如同厨师面对上好的食材,想到了很多烹饪的办法:煎炸炒、拌炖煮都想用上。于是乎,作者角度、编者角度、读者角度、学生角度、人文角度、文体角度逐一研究过来,发现都有可教之处。于是我设计了几个步骤:编者角度议壮歌,发现故事异同点;读者角度品壮歌,发现故事感人处;学生角度写壮歌,读中感悟表赞歌;人文角度读壮歌,拓展阅读感生命;文体角度研壮歌,动物小说引进来……
教案是刷刷刷打了满满五页纸,如进行头脑风暴般进行了大量输出,感觉自己像是设计师一般成功完成了一件作品,信心满满地给指导老师一看,老师一句话:“40分钟能上完吗?”让我猛然惊醒:教学内容是不是过于丰盛了?重担之下的课堂,可以想见要么是举步维艰,要么步步蜻蜓点水。
一番比较甄别之后,我将教学目标聚焦到“弱者”二字上,全文学习围绕“因为弱者( )所以,奏响生命的壮歌”这个主要问题展开前置研究与学习。牵一发动全身,研究汇报是,核心词语勇于牺牲、团结一致的解读深入而丰富,相应的朗读能够及时跟进。在当堂研究中:抛出研究话题:作者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出来震撼之情的呢?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悟作者的表情达意之道。情感到时,我跟进一步。
师:这一曲曲壮歌此时此刻一定还在你的心中回响,每次读到这里我心里也是如此,心中总想对这些奏响生命壮歌的弱者说些什么,于是老师写下了这样一段话送给外层的蚂蚁们。出示:
在火神肆虐的热浪中,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你们扭成一团,快速突围,虽灼焦爆裂,却至死不松动分毫;虽肝胆俱裂,却至死不放弃岗位,人人都说你们是区区蝼蚁,我却要赞你——蚁国英雄!
你是否也想为这些弱者写一首赞歌呢。可以对蚂蚁,也可以对羚羊。
情动而辞发,在音乐声中,学生挥笔写赞歌,动情读赞歌,教室里不是响起阵阵掌声。学生写羚羊:
前有悬崖,后有猎枪,身临绝境,你们选择了用死亡架起生命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那一道道弧线就是世间最悲壮的图画!
一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不错,但是调查学生听课收获时,反馈给我的信息却是:对课文的理解和上之前自己的自学差不多。冷静一想,我课堂教学目标很是明确,教学任务也很轻松,但是“轻”就一定对吗?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呢?40分钟仅仅是在原文上打转,效益太低。
在倡导大语文观的时代,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提倡大阅读是大势所趋。40分钟学习两篇课文,摒弃以前逐字逐句分析讲解的方式,我们的语文课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的文本,并发现文本之间的关联。“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是语文教学一直倡导的思想,面对繁杂的可教的内容,那么我该取哪一瓢饮呢?我想,课堂,是一个阅读和学习的生命场,那么就应该在阅读内容上取其重,增加大量的同类文章阅读;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取其轻,提取最关键的一点串成阅读的线,带来对生命的理解和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