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下得有多大》教学反思
刘飞
《雨下得有多大》是小学科学三年级的一课。本课的传统教学方法是在情境导入引出课题以后,教师出示简易雨量器模型,请学生观察讨论,找出制作要点,并亲手制作一个雨量器测一测降雨量。经过尝试,生本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更严谨,更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所学知识量大,教学效果也更好。
整节课由四个大问题串起,这四个问题即“课前小研究”中的四个问题。
问题一:气象部门使用什么仪器测量降雨量的大小?简单介绍一下它。本问题由学生在课前查找资料获得。通过简易查找,一般学生都会找到最简易的雨量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即:承雨器、雨量杯。而深入查找资料的同学会发现现在更先进的虹吸式雨量计、翻斗式雨量计等。通过介绍,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多了,比教师直接介绍简易雨量器更易让学生接受,因为气象台不可能用简易雨量器来进行气象测量,与其让他们迷惑,不如让他们了解。而在结构的比较中,它们也会发现其实无论简易或是复杂,它们的结构是有共通之处的,这就是我们用简易雨量器测雨量的基础。
问题二:降雨量的单位是什么?可以用毫升做单位吗?本问题是本课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的前概念中降雨的多少就是雨下得有多大。传统教学中,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其实无法很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是似懂非懂地接受了老师给的“毫升”这一概念,其实,内心并不认同。但将此问题放在前置性作业中,学生就可以提前思考,他们的思维至少可以达到应该用“毫升”这一层次,当然有一些学生能够达到解决“为什么用毫升”的层次。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只需要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向前再推进一小步——为什么是毫升而不是毫米呢?利用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故事预设,学生可以很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并且,这个解决是彻底的从观念上解决,不是学生对教师的盲从。
问题三:请你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一个计量降雨量工具的方案。有了以上的两个问题准备,本节课的主活动“制作一个雨量器”对于学生来说就很简单了。他们已经清楚地了解了雨量器最关键的组成,也明白了测量的究竟是什么,这时,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他们去谈自己的设计。课前的设计只是一个准备,有了学习,就有了想法和改进,此时学生的作品其实是二次思维后的结果,可以说,都是很不错的。但是,通过再一次的汇报讨论,学生发现可以优中选优,找出塑料瓶这种制作材料。这样,学生在三次思维过后,他们对雨量器的认识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问题四:关于降雨量,你已经解决了哪些疑问?又产生了哪些疑问?这是本节课最后却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前置性作业中学生产生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而得到解决,我们可以通过问题的解决量判断这节课的成果如何。大部分问题如果得到解决,我们的教学就是有效的。同时,还有一些同学通过学习产生了新的疑问,这会促进他课后的继续钻研。我们常说:下课铃响,并不意味这一堂课的结束。我们希望学生课后能有更多的思考,但这需要他们有发自内心的学习需求,这样的设计,可以达到这一目标。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的行为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在生本的课堂上, 教师的行为将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 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信,通过不断地尝试,科学教学也会有一番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