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材料》教学反思
刘飞
《常见材料》一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它们是什么做的》单元的起始课。一般来说,教师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上。经过教学实践与总结,我认为如果不先解决“什么是材料?”这个问题,后面的分类就很难开展,学生也很难在本课形成清晰的概念,这种影响甚至会在接下来的几课中持续产生。
对于什么是材料,学生看似懂得,其实并不理解。教师提问:“什么是材料?”一名学生的回答是:“用来制作一种东西的另一种东西。”看上去这个定义没有问题,其实却存在着几重歧义。此时,教师如果觉得学生已经理解而不及时予以纠正,将会发生以下的情况。
情况一:根据这个定义,学生举例子时举出了“擀面杖是做面条的材料”这样的例子。根据刚才的定义,我们发现:擀面杖的确是用来“制作面条”的。可是我们心中很清楚,擀面杖只是用来制造面条的工具而绝不是一种材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定义下得不准确导致。教师不能以成人已有的理解去思考学生的想法,在成人脑海中根据经验已经排除的答案,在孩子的心中却也可能是一种正解。
情况二:根据这个定义,学生举出了“铁矿石是造铁的材料“这样的例子。看上去没什么错误。可是仔细分析却发现了这样的问题:铁矿石造出了铁,而铁又造出了铁锅等东西。铁既是做出来的东西,它又是一种人造材料。一种东西能不能身兼数职?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而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所有的人造材料中。发生这种怪相的原因同样是定义不够明确导致的。其实铁矿石、铁、铁锅三者的关系应当是:原料、材料、有用的器件。原料是制造人造材料的物质,它不能直接制作有用的器件。材料是“能为人类制造有用器件的物质”,用它可以直接制作有用的器件。如果使用这样的定义,学生很容易就能区分原料与材料了:一个不可直接制造出有用的器件,一个可以。所有的材料都是物质,但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材料。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小学科学教学中“下定义“是一件让老师们比较为难的事情。定义太过专业,学生不能理解,下了和没下一样。定义太不专业,就容易让学生产生歧义从而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我们只有在专业与非专业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既不至于艰深晦涩,也不至于漏洞百出。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举出一定的例子,让学生在困惑中思索,并且通过辩论获得对定义的正确理解。只有发现了问题并解决了问题,才是在真正意义上的领悟。
通过此次教学的尝试,我发现学生的确对“材料“一词有了更深刻、更正确的理解。这种理解对于本单元其他课的影响也是正面的、积极的。相信,在不断摸索中,我会有更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