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由一节一年级生本数学课想到的
今天学习了杨滢萍老师的一节生本数学课,大致内容是学会估算。因为自己也是教生本的,所以这节课也引起了我对生本课堂学习的再思考。生本的理念是先进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具体操作的流程真是千差万别,得到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新旧两种教学模式的碰撞常常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在这里就先谈谈高效与低效的问题。
生本教育获得的教学结果的价值更为隐性,在强大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显得“底气不足”。之所以说生本的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底气不足”,并不是认为它真的是不足,而是因为基于用传统模式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去评判生本的课堂,那当然得到这样的结果。
要知道,这么多年来,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是“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着教师转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教师是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的主导,教师的教学水平、技巧和艺术性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应试教育下则表现为学习成绩的高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明显的,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比较低,教学效率比较高,能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实又完整,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则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本身,教师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然而,它的缺陷也很明显,其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学习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所以传统教学模式很容易 “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很显然,这种模式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担,这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而生本的教学模式恰恰弥补了传统教学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压抑,尊重学生个体学习的探索过程。
生本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张从教学思想、设计、方法以及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一种课堂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和目标”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主体、是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地位由传统模式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识主体。表面上看生本教学模式的课堂效率远远低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后者的高效只是对知识结论的一种理解和吸收以及再表达的过程,是经过教师预设之后教给学生的定论,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是支离的,欠缺完整性,同时学生提高的也只是比较单一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生本的教学模式试图培养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的相对于前者要复杂的多,学生要凭借已有的经验和技能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流程,在建构的过程中随机产生的问题教师是无法完全预设到的,但这才是学生真正需要思考的,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可能还会有些偏差,遗漏,需要不断地调整,所花的时间必然就会多一些。那么这多花的时间值不值得呢,花出去的时间背后得到的是什么呢?应该就是创新的能力,从无到有的过程,这时最可贵的。就像学游泳,一种方式是先在岸上跟教练学习游泳的姿势,反复练习,学会了,下水游,有的都是同一种姿势;而另一种呢,就是自己直接跳到水里,不断尝试,直到学会,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呛水,而且可能会花很长时间,尝试很多次,可是一但学会,就对游泳充满热情,充分体会和认识游泳这种技能的要领,同时耐挫力得到极大发展,这是做任何事成功的基石。
生本教育是一个让学生自主经历对学习目标由浅入深,由模糊到清楚,由单一到丰富,由表象到本质,由矛盾到统一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不可能是完美的,而我们所要做的是:坚持生本教育理念,博采众长,兼容并蓄,融会贯通。
夏菁
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