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一课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在教学时,我利用背景导入,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我根据儿童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在导入阶段采用情境教学,播放一段地震视频,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习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这也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的理念。长此以往,可养成学生主动学习新知、主动探究新知的好习惯课堂上,这些图片的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在精读感悟时,我觉得本文应该重在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的动作、语言,并指导学生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急促的语调诵读,感受谭老师的精神品质震后人们的话语,侧面烘托了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关键词“死死”、“飞身”、“撑”、“生死攸关”等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文章用了较多笔墨描写地震时的环境,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不仅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境,而且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