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815
post:491815

变则通 通则久

  • 发布时间:2012-12-28 14:27
  • 作者:王倩
  • 点击量:

变则通 通则久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王倩

《变则通 通则久》当然了,变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穷,而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

变——变化,本设计就教材进行的几点变动。

通——融通,只有准确把握了数学本质和联系,才能优化整合,融通教材。

久——持久,有了教师对于教材、学情的准确把握和调整,才能激荡学生思维,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教材,这节课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动。

1、主题图的变化

把教材中的求篮球场周长变为给十字绣镶框,这一变是基于对学生认知的准确把握,学生对于操场这样大数据的熟悉程度远不如十字绣这样的小物件,给十字绣镶镜框这样一个具体情节有助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学生的已有经验与教学场景进行对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达成抽象、建构出长、正方形的周长。从有效的物体感知开始,为学生后续的辨别分析-----归纳概括------拓展运用等几个环节的顺利开展打下了伏笔。

2、教学方式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本节课由顺着教材教公式转化为顺着学生抓本质。学生的经验水平不尽相同,有的还停留在生活上的思维状态,而有的已经具备了演绎数学的思维,具体表现在这节课中既为学生选择求周长方式的差异。    ①连加②长×2+宽×③(长+宽)×2

方法①从学生认知的角度来看理解的难度最低,方法②③是在理解长方形周长是四边长度之和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体现了计算的简洁性上,并且这两种方法基于不同数据各有优势,比如长358这样的数据,用方法②计算最简便;而长3723这样的数据用方法③则显的简便。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的过程中不刻板强调公式,而是抓了周长是四边之和的本质,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差异,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之上感悟周长的不同求法,注重比较,让不同的学生在自主探索、交流的过程中有了不同的体悟。

建议的建议是我们既然已经改变了教材中的数据,那不妨在数据的处理上更体现一些倾向性,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求长方形周长的本质是四边长度之和,但计算方法选择上可以灵活多变。以后在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可以不拘一格论方法。

3、呈现方式的变化 ,这里我想说两点

 第一,教材上通过小兔子的手帕情景直接呈现了正方形,而本设计通过长方形长边逐步缩短,最终变为正方形,并根据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得出正方形周长的求法。既练习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又体现了长、正方形的联系。化静态为动态打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以及逐笔逼近的数学思想。同时简化了量边长的环节,突出了主题。

第二点,这节课上解决问题不是直接呈现的,创造性的在总结抽象图形的基础上引出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从生活中来,进行数学建构之后,再到生活中去”的过程,打通了数学和生活的关系。从抽象再到具体的这一个联系对于教师来说是一小步,但对于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却是一大步, 让学生感悟到学习周长的求法可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4、思考题大换血

   书上的练习题,需要动手操作,多种摆法呈现之后计算出周长并列表总结出规律,放在这节课中由于时间的关系,往往交流讨论不完,或者流于形式。换了一道同样具有思维挑战的题目,并通过细腻的引导,让学生对于求周长的理解达到了更深刻的感悟。

总之本节课,能够注重变化,在变化中把握数学的本质;注重融通,在融通中建立了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动态教学;注重持久,在持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

当然,如果能进一步关注……,体会……,提升……   我们的课堂会更加的精彩。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留点不足,会使我们不断地准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