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725
post:491725

狼和鹿 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5-06-29 21:02
  • 作者:陈玉林
  • 点击量:

 

《狼和鹿》教学反思

《狼和鹿》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森林里的鹿群,大量捕杀狼及鹿的其他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它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课文选编于苏教版语文第六册中,虽不是童话故事,但由于课文的主要角色是学生熟悉的两种动物,而课文以反映社会生活为内容,本身就有很强的情趣性、情境性,能引发思考,所以学生在学习中有浓厚的兴趣。                        

首先确立教什么?

就是进行复述的指导,而不是课文内容的分析。

接着确立怎么教?

1、朗读课文,理清段落的层次。2、整体默读课文,看出事物之间的联系。3、研究“对比”的方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4、课后“小研究”。 世上真有狼与鹿生死相依的传奇故事吗?  美国一位生物学家经过32年的科学考察,亲眼目睹了这一独特的现象。故事就发生在苏必利尔湖中的洛耶岛。请阅读文章《狼和鹿的传奇》,与课文《狼和鹿》进行比较,看看之间的异同。

最后在细节上怎样突破教学重点。举例:研究“对比”的方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学生研究如下——

1、狼群前后的对比。

袅袅:是指烟气上升的样子。这里的青烟袅袅,可不是一阵青烟啊,人们一枪接着一枪,连续不断地开枪,青烟持续不断。所以狼一只跟着一只,倒在血泊中。25年,杀掉了六千多只狼。平均每年杀掉两百多只狼,几乎每天都有狼的生命在终结。看来当地居民真是恨透了狼,要将狼赶尽杀绝。

2、鹿群前后的对比。

凯巴伯森林原有四千只“活泼而美丽的鹿”,他们嬉戏林间,健康成长,自从人为杀狼之后,鹿群失去节制,大量繁殖,总数迅速超过十万只,不久饥荒和疾病接踵而至,疾病来得快,无声无息,可怕,鹿群急骤地死去六万只,不久只剩下八千只“病鹿”面临毁灭的危险。这变化真是太可怕了。这里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点示生态失衡所带来的悲剧。

3、森林前后的对比。

凯巴伯森林在一百多年以前还是“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后来由于鹿群大量繁殖,引起饥荒:鹿太多了没有东西吃,只好吃灌木,吃完了吃小树、小树吃完了吃嫩枝,再后来只能啃树皮,啃到最后连树根、草皮也不能幸免于难。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后来森林像是着了火一样,在我们的眼前,绿色正一点点地在后退在消失,枯黄正一步步地在侵蚀在扩大。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指示着生态失衡所带来的恶果。

4、角色前后的对比。

狼鹿异位的对比。在人们的心目中,狼本性凶残贪婪,必欲除之而后快。鹿美丽温顺,自然是爱护有加。但凯巴伯森林的一场灾难,狼和鹿“居然”异位了,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岂不是鲜明对比?这里的“功臣”和“祸首”有着各自的特定内涵,但昭示着一条真理:必须保持生态平衡,否则会自食恶果。自然界的一切生物总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如果清除了矛盾双方中的对立面,另一方则会失去控制,超越限度,往往发生质的变化,

5、教师总结对比的作用。

狼和鹿本来共处于凯巴伯森林之中,它们互相制约、互相依存,自然统一,但是人为杀狼,鹿群失控,导致毁灭性灾难,这就由事及理,揭示了必须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为了生动地揭示道理,作者采用了一系列对比描写,让我们获得更加鲜明的认识。

板书:   功臣     祸首

6、谁是真正的祸首?

狼和鹿的故事中说鹿是祸首,读到这儿,你有疑问吗?谁是真正的祸首?其实人才是真正的祸首,我们要保持生态间的平衡。

   而这三个教学的过程都是为了推进复述,让复述更加精彩,这样,我们就跳出了教内容的桎梏,达到了教方法、策略的阅读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