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真美》的教学反思
尹不凡 2015.1
今天上了《夕阳真美》一课,我从复习字词入手,然后范读课文,让学生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绘了美景。通过研究太阳所处的位置来引入对课文的学习,明确文章的行文脉络,并理解、朗读课文。
课后,想到了一些问题,就这课的学习情况,反思如下:
1、美是读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就低年级教学而言,应该重朗读,轻感悟。这节课,我让孩子说的多了,而相对就减少了孩子接触文本的时间,这也就造成了课后“背诵课文”的要求未能完成。
2、低年级的教学,必须“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其实,不仅仅是低年级教学,语文教学都应该这样,不要孤立地学字、学词,一定要在语言环境里学习。这也是汉语言的特点决定了的。比如,文中有一句话,“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我在教学的时候,让孩子解释了“壮丽”,学生用了“壮观”等词语来解释,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对“壮观”与“壮丽”一样,不知所以然。现在想,这里可以借助图片,课件中的美图一出示,能让学生发出“啊”的惊叹,大概就能意会了。我反复让孩子重读“壮丽”这个词语,要读出壮丽,其实这句话在读的时候,似乎突出的不会是“壮丽”,而变成“十分”了。
3、哪些地方需要着力需要思考,我们应该将最大的力气放在最需要之处。就这篇课文的理解而言,前面都不成问题,有困难的应该是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里有两个词语,一是“满面红光”,一是“夕阳”,造成满面红光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夕阳的映照,一个是爷爷的身体健康,言下之意是什么?幸福的晚年生活。另外,夕阳是一个具有引申义的词语,可以引导学生去感知一下。我准备了一首《乐游原》没用上,准备了《最美不过夕阳红》歌曲,可惜时间关系,讲得有点匆匆。一匆忙,效果就打折扣。
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有收获,而不是重复他们已经知道的内容。在前面的教学中,有些地方太拖,造成了时间不够,需要着力、着重的地方,没时间了。有学生课后问:为什么红红的太阳,会把云彩染成那么多颜色呢?像这样的问题课堂上给孩子讲讲,可能孩子会更感兴趣。
4、设计教学环节,要从学生出发,要从语言文字本身出发。如,“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彩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这里,我让孩子想象,天边的云彩还有什么颜色,什么样?又将那些颜色概括成了一个词语,如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等。对比着来读,感受课文的美好。
5、最后,指导写字太匆忙,没来得及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