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故事为抓手,关注过程性体验
观3B Unit 6第一课时教学有感
连续听了三位老师的课,使得我们可以更多地感知和思考新教材的教学。结合本单元第一课时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谈一谈个人的观感和思考。
首先,我觉得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得比较合理,教学主线也比较清晰。在Story time这个核心板块教学中,我们应该最为关注学生是否理解文本材料所提供的图文信息,即教材所呈现的在一节美术课上Mike找不到铅笔画画,Liu Tao和Yang Ling主动帮助他寻找,直到最后Mike找到自己那支好玩的铅笔后开心地向大家介绍并和大家一起重新画画的这样一个完整的故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悟合学习本课的重点词句及其语言功能,读好故事,并且为学生提供表演故事和创编新故事的平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上课伊始,老师借助文具的实物,和学生一起感知了7种文具的义、音和形。这个时候,老师没有急于将单词教学的目标深化和细化,仅仅要求学生达成“能听懂和会说”的要求,既在热身环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将单词教学有效地控制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故事教学的导入和后续表演打下基础。接着由文具的作用之一——可以用来画画,引入故事的教学,这也是本课时的主体教学部分,在此过程中,整分整的教学思路还是清晰可见的;最后的任务活动是基于之前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在相对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反馈。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预设目标的达成度还是相对比较高的。
其次,故事教学的特色明显。在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体系中,我们关注词句的意义和功能,但是我们更关注语篇。针对三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把有着逻辑联系的多组话轮巧妙地穿插在故事中,特别是情节连贯但简单易懂的故事中,以此作为一种便于学生接触、体验语言的有效方式,作为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势必更为容易被学生感知、读懂和体验,使得学生能在学习的基础上说故事、演故事和编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故事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故事是关键。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过程通常从感知文本开始,感知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就越容易,教材中的文本情景图是学生获取语言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对文本情景图的解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只关注到情景图中词句的语义功能,将教学的着力点放在某组句型的操练上,那肯定偏离了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中要保证文本内容的完整性,既要充分借助教材中所提供的图文并茂的文本情景图,也要引导学生感悟本课的重点词句和语言功能,激活学生的语言图式,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而产生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
老师对故事情节的处理还是扎实到位的,尤其表现在对人物情绪的体验上。在整体呈现阶段,让学生观看了动画后,找出故事的主要脉络,并在分步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操练和巩固形式,引导学生学习语言项目并积极体验情感,如找不到的时候的那份焦急,以及找到之后的开心和对新奇事物的那份好奇。学习故事的同时,学生不仅仅学会说英语的句子,进行会话,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可以体验故事角色的情感,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情感态度,获得立体式的发展。在学说、练说、跟读、自读故事的基础上,学生演故事、编故事自然就不是一件难事儿,把学会的知识运用于相对真实的情景中,获得情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
以上是我在观课过程中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在备课的讨论过程中,收获不少,但是也有几点疑惑和思考:
1. Story time板块中出现的若干个单词,是否有必要在第一课时中达成三会或四会的“全部”目标?教学时间比重多少?
2. 如何细致挖掘故事中的图文信息,找到教学主线?
3. 如何在故事教学中更加关注和体现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
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和老师们共同探讨,更好地使用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