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自制小小打击乐”
在本学期二年级的音乐课中,我设计了“自制小小打击乐”的教学活动,孩子们从制作到演奏到组合表演大约持续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整个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不仅和孩子一起收获了很多快乐,也对自己的活动课教学进行了反思。
首先,打击乐在音乐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因为打击乐能让孩子觉得音乐就在我们身边,生活随处都可以有音乐。美国着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打击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在奥尔夫教学法中也十分重视打击乐活动的设计和应用。
在音乐活动中,打击乐器相对来说是较容易掌握的,它生动、易学、能让学生体会到演奏乐器的乐趣,是学生练习节奏的重要教学用品,还能帮助理解和感受音乐作品的内容。但因为教学条件有限,在每节音乐课上,能够“玩”到打击乐的学生没有几个,孩子们常常为此而失落,于是结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小鬼当家”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自制打击乐”的音乐活动。我告诉孩子“生活中的很多用品都能制作打击乐”,并欣赏了国外的音效剧视频,学生跃跃欲试,兴趣盎然。任务布置下去很简单,大部分同学选择模仿书本上的只做了简易沙锤、小鼓等,很多学生还从家里拿来了各种生活用品和工具“乒乒乓乓”敲的起劲……孩子玩的很开心,但这引发了我的思考,是不是生活中能发出声音的乐器都能成为打击乐呢?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阶段音乐教材中选取的音乐作品基本上都是让人感到轻松快乐的、积极向上并且符合他们年龄段欣赏的,我们演奏打击乐是为了更好地去感受和理解作品,或表现作品,那么孩子制作的一些打击乐发出尖锐、刺耳的声音就不适合为这些音乐伴奏,同时敲击起来也让人感到不舒服、不愉悦,于是我告诉学生,制作出这样的乐器是“不合格的”。在之后的作品展示中我提问孩子,“这件打击乐的声音你是否喜欢?”“这件打击乐能为怎样的歌曲伴奏?”声音受欢迎的作品才能够被展示和表扬。另一方面,制作的打击乐不仅要声音好听,有想法的孩子还开发了“多音效”打击乐——即一种乐器能发出几种不同的声音,其实这很简单,例如同一物品的不同面敲击都能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同一乐器的不同演奏方式也能奏出不同的音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远比我预期的要丰富,在后面我们还尝试了打击乐的节奏编创和合作演奏,“自制小小打击乐”的教学活动,让我和孩子一起经历了摸索、创作和思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