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敢讲敢说
——《蒲公英》教学反思
南师大附小 潘燕
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课《蒲公英》时,我在学生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为了巩固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颗蒲公英种子,听了太阳公公的话,会怎么做?”以下是这一环节的教学片段:
师:假如你是一颗蒲公英种子,听了太阳公公的话,会怎么做?
生1:我想落进黑黝黝的泥土里,茁壮成长起来。
师:好的,你能为自己选择最适合生长的环境。
生2:我想去沙漠,到那儿去探险,锻炼一下自己。
师:(略作思考)可以,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冒险精神。
生3:我想去湖泊,在银光闪闪的湖面上漂流多么舒服呀。
师:(满意地点点头)你敢于尝试,不错。
生4:我想去幼儿园,长出许多蒲公英,给小朋友们吹,让他们快乐。
师:你可真会为小朋友们带去乐趣呀!
生5:我想落在北京故宫的宫殿顶上,好好欣赏美景。
师:哦,你可真会享受呀!
生6:老师,他们说得不对!
师:(愣了一下,微笑着)是吗?为什么?
生6:因为蒲公英种子不是想到哪儿就能到哪儿,它无可选择,风把它吹到哪儿它就只能落在哪儿。
师:你说得不错,课前你一定读了不少关于植物种子传播的科普书籍。谢谢你将严谨的科学知识告诉大家。
(我带头为学生鼓掌)
揭示《蒲公英》这则寓言故事的道理时,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学中我创设“假如你是一颗蒲公英种子,听了太阳公公的话,会怎么做?”的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不强求一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学生的敢讲敢说令我吃惊——课文中已经明确告诉大家:蒲公英的种子应该落在黑黝黝的泥土里,才能茁壮成长。可是学生还是将自己当作蒲公英的种子,将自己的真实而富有个性的想法表达出来:想去沙漠探险、想去湖泊漂流、随风逐流。面对学生多元而富有个性的回答,我积极予以鼓励,因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让学生“敢讲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课堂上,闪烁着学生美丽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体验着成功的喜悦,追求着创新的价值。课堂成了心灵的对话,这时的对话才是师生间、生生间智慧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