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593
post:491593

张岚教学反思(2)

  • 发布时间:2015-01-20 11:31
  • 作者:张岚
  • 点击量:

记一节有生命的课

                                   《平均数》的初步认识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张岚

尘世迢迢里,草有草的活法,花有花的姿态,一切的生命,都在坚韧而温暖地活着。就哪怕最不起眼的,也会把小小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著。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期待的课堂就应该是这样有生命的课堂。课堂上孩子们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着。心里萌发着对知识的渴求与思考、对成功的愿望与期盼,课堂上充斥着师生双方的交流、多元的理解、清晰的表述、理性的思考。那怎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呢?

首先生命的课堂应该是探究的课堂。“究”在《诗经》中用过,其意思是源头。探究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探索事物的来龙去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既然如此,那我们的数学课堂就要满足孩子这种需要,激发出他们的探究欲望、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孩子在数学的海洋中畅游。

《平均数》一课在苏教版的三上出现,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

概念所蕴涵的丰富含义把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会用“移多补少”,“计算” 的方法求出平均数。而生本书上这个知识点是结合长度单元出现的,学生对于平均数的理解并不困难,但是怎样求出平均数还是有难度的,毕竟他们刚刚才学会用乘法口诀表来计算除法算式,那么如果用四五百的数除以34是比较难的。我没有急于告诉学生方法。而是先找了一个组的例子让大家讨论,想办法。

我举的例子是:生1身高是125厘米;生2的身高是122厘米,生3的身

高是122厘米。结果小组讨论,

吴亦然想到的是从125里面各拿1个给122厘米,这样大家都变成了123厘米。她想到的实际上就是“移多补少”的方法。

陈祥玮想到的是先把3人的总身高算出125+122+122=369(厘米),再用总身高369÷3=123(厘米)。由于各个数位上数字比较好算,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

严文博想到的是,题目中122厘米出现了2次,把它看做一个标准,125比122多3个,再用3÷3=1,然后给每个122厘米加上1厘米也就能算出平均身高。

 “探究”的课堂不仅掌握了知识,理解了概念,还培养了学生知识的探索能力和理性的思考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学会学习,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上一篇: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