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定脉搏》教学反思
姜 玲
【内容摘要】
采集与分析数据就要让数据说话,本课的核心问题是“另类”数据,通过活动过程分析其产生原因,最终是要尽量避免它的产生。笔者通过《测定脉搏》一课,探究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教学策略:1.精心准备实验器材;2.递进式设计,细化式交流;3.分步式执行,求真式指导。4.多层面分析。5.多角度思考。
【关键词】 采集数据 分析数据 教学策略
在科学课堂教学快速发展的今天,由于过多地强调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我们常常感觉到探究活动完成后,而结论的得出时常显得不够“水到渠成”。特别是指导学生采集与分析数据,数据时常是千差万别,当我们面对一堆“无效数据”时我们该何去何从?《测定脉搏》就是典型的一课,教学时老师一般都会指导学生找脉搏、搭脉、数次数,学生也同样会参与这个过程,可最后采集到的数据的准确性极低,寻找规律基本上是空话。分析此现象,不是老师没有指导,也不是学生没有思维,而是师生都缺少了一份执行力!为此,笔者在《测定脉搏》的教学中进行实践尝试,旨在通过提高师生每个环节的执行力,来探究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一、让数据说话:
千差万别的数据带给我们的思考:
(一)从五次教学,看数据本身。
通过《测定脉搏》一课的五次教学实践,采集到的数据主要包含:
1.原始数据:学生测得的第一手数据。这些数据中包含有效数据、无效数据,它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活动情况,也需要老师给予特别的关注。
(1)有效数据:学生能够找准脉搏,数对脉搏,并能准确记录而得到的数据。每人测得的数据之间是有差异的,即使是同一个人,连续几次的测量数据一般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但都属于正常范围值之内的数据。
(2)无效数据:不正确的数据。由于测量工具不精良,测量方法不正确,测量者态度不端正等而得到的数据,这些数据一般与正常范围有很大差距,甚至是不可能达到的数据。如,在平静状态下,学生每分钟测得的脉搏跳动次数是51次、112次,这样的数据显然是无效的。
2.原始数据转化成的证据——平均值:为了减小误差,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数据采集,一般情况下都需要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而在求平均值之前,需要关注原始数据的有效性,这样才能使证据更有效。
本课探究中,我们面对的“敌人”是无效数据。
(二)“无效数据”折射的问题反思
1. 执行态度问题
(1)教师方面
首先,教学预设不充分,定量研究是一种实证研究,指导需要进行精细化预设。在第一次教学的原始数据看问题一堆:在平静状态下,有的三次测量数据相差三四十次;数据中四十几次,五十几次,一百大几的频频出现。教师虽然预设了每一个环节,但每一个环节都不够细化,一节课的活动,花了两课时,最后还是没有把问题解决。
其次,教师对实验的结果指向性太强烈,更偏重实验结论的得出而轻视了支撑这个实验结论的数据来源,没有关注到数据背后的故事。
再次,产生问题不了了之,活动进行了,时间到了,可数据却一堆问题,该怎么办?教师挑选出一些能作为证据的数据,直接给出结论,把问题一带而过。
(2)学生方面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才是主体,他们的执行力将直接反应教师指导的效果,直接表达他们对探究活动的关注程度和投入情况,自然也直接指向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因为测的是每一位学生自己的脉搏跳动次数。
这样细致的测量活动,不管是感受,寻找,搭脉,数数,记录还是整理、分析都需要每一个学生投入参与,认真对待,排除干扰。
2.实际操作问题
(1)不精良的测量工具
开始教学时,我们的图钉脉搏器,比较重,效果不是很明显,有很多学生很难借助这一个工具找准脉搏,尤其是一些小胖子,几乎不能成功。此外,学生的手腕处,没有放置松软物品,直接平放在桌面上的,手的姿势很不稳定。
(2)不正确的操作方法
测量脉搏是一项很细致的工作,如果测量过程中的操作出现问题,那么数据就必定会受到影响。这些操作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后一个活动是建立在前一个活动的基础之上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数据将失去意义。主要表现在:借助工具找不准脉搏跳动比较明显的点;点不准脉搏的位置点;感受不准或有时感受不到脉搏跳到的节奏;由于受到外界干扰或主观执行力不够而数错了次数;数据未能及时记录或计算出了问题等。
3.整理分析问题
(1)未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
一组数据测出后,不管是有效数据还是无效数据,其背后都有故事,而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我们一般都更喜欢有效证据——平均值,因为它可以直接指向正确的结论。至于这个有效数据产生的过程,及其背后的故事往往被忽视了。
对于无效数据我们更多地是去回避,甚至有些害怕。然而这才是数据的价值所在,才值得我们去珍惜……这是章鼎儿老师对待数据的态度。他还说过:“不是数据出了问题,其实,数据没有问题,而是对数据的态度,对数据的处理出了问题,不能玩弄数据。”
(2)呈现和分析方式简单化
数据的呈现和分析方式有很多种,如有结构的表格和点阵图、条形图、扇形图,这些方式能让大量数据排列得让人容易阅读和理解。本课主要是用表格形式呈现和分析,前期教学时,数据的结论指向性太强,数据的分析显得有些简单。
然而,不管是怎样的数据都是学生真实做出来的,都反应了一定的客观事实。既然采集数据就要让数据说话!回过头来思考,我们会突然醒悟:“是啊,我们的探究过程有问题,那这个结果就不可靠了。怎么办?”数据的问题反应了教师的指导和设计问题,我们不能光把眼睛放在数据上,而忽略了教师细节的指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执行力问题。数据采集和分析是一个综合的探究过程它需要把工具、方法与技巧、测量者、记录、计算都配合在一起,合力进行的探究活动。
二、教学策略实践尝试:
本课遇到的最终问题就是会有不协调的数据出现,而分析这些“另类”的最终目的在于尽量避免它的产生,笔者希望通过《测定脉搏》一课的教学实践,来探究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的有效性策略。“策略”一词,在《辞海》中,指的“计谋策略”, 而在较为普遍性的意义上,策略涉及的是为达到某一目的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但在通常意义上,人们将教学策略理解为: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既然是在教与学的交互过程中,本课中我们就需要特别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是正确地采集数据,一个是客观地整理分析数据。
(一)正确采集数据
策略一:精心准备实验器材
本课教学中,找准脉搏是基础,是采集到有效数据的前提。脉搏不是只在一个点,而是有一个范围,那哪一个点才是我们测量的最佳位置,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学生能找准脉搏。我们要很清楚“找到”和“找准”是两个不同的层次,这么细致的工作,找准才是关键!我们测量脉搏都是搭脉,这是无形,非可视物,我们没有办法可以判断学生是否找准了。受张洪鸣老师的启发,我们制作了可视物——图钉脉搏器,一来可以帮助学生缓冲一下难度,反复地找,反复比较判断,找到哪里是最佳位置;二来也可以给老师提供一个反馈,学生有没有找到最佳位置!
图钉脉搏器的探究过程:
起初,在图钉上插上火柴棒子,但火柴棒子容易裂开,也比较重,效果不是很明显!接着又尝试用吸管,可吸管在上面会晃动,于是在连接口加入了一点可塑橡皮,还是有点重,效果一般!后来想到了做木质飞机的材料,这些木头松软,轻便。于是,用美工刀,将它们劈开,轻轻地插在了图钉的尖上,效果明显多了!再去反思这个工具,我们主要是要观察图钉脉搏器的顶端晃动情况,如果顶端细一些,效果是不是应该更好些?于是再次加工,效果确实比之前要好。
【细化指导说明(后面简用说明):这一个小小的工具,很不起眼,却为我们攻克这节课的难关奠定了基础!】
此外,做记号时学生操作也不同:一是将脉搏器拿下来后点点;一是直接用水彩笔推开脉搏器,在脉搏的下方点点。显然对小学生来说,后者的准确性更高些,这些都是细节,学生的执行力直接影响到数据采集的准确性,而教师的执行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执行态度!
策略二:采集前的递进式设计,细化式交流:
层次一:感受脉搏
1.谈话:……我们先来试试,伸出你的左手,用你的食指和中指的指肚,摸一摸……你手指肚有什么感觉?(边演示边解说)
2.谈话:(脉搏、轻微的跳动,一跳一跳的),它,摸上去有什么感觉啦?是一种……有节奏的跳动。
……
【说明:本环节中重点强调是指肚、有节奏地跳动这两个点。这两个点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规范地感受到脉搏跳动的情况。】
层次二:寻找桡动脉
1.谈话:对就这里,手腕外侧的这个区域,仔细看看在这个区域内,你能看到脉搏轻微的搏动吗?看,你能看到吗?
【说明:在学生为难的情况下,为它们提供解决困难的工具,学生很乐于接受,也很欣喜!】
2.谈话:看不清楚是吧,那我借你们一个工具。看,图钉脉搏器,它不仅能帮你找到脉搏,还能帮你找准,知道它怎么用吗?
【说明:强调不仅要找到,而且要找准,突出准字】
3.视频:播放……(图钉脉搏器的顶端有很明显的有节奏地摆动)这说明了什么?(我们不仅找到了,而且找准了测量脉搏的最佳位置)……
【说明:通过一段视屏,向学生详细地介绍了工具的使用方法,攻克采集技术难题,并再次强调测量的最佳位置】
4.提问:借助它你能找准自己的脉搏吗?要想准确地找到自己的脉搏,你觉得还需要注意些什么?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工具,放在手腕的这个区域内……
【说明:学生分析可能的各种干扰,并在活动中尽量排除这些干扰,保证寻找活动的效率,也为后面的搭脉和测量活动初步奠定良好的操作环境】
【说明:本层次通过可视工具和师生耐心地寻找,找到并找准脉搏,教学活动突破了第一个难关!】
层次三:搭脉,讨论注意事项
……
谈话:那你们说,找准了脉搏,是不是就一定测得准呢?为了让我们的测量更加科学和准确,你觉得还要注意些什么?……
【说明:我们来看本课的采集任务:测量每一个同学的脉搏跳动次数!所以每一个学生都很重要,作为采集人,他们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采集技术。当找准脉搏后,技术已攻克,但个体之间有差异,所以,在测量过程中,有些学生需要把手指指肚稍稍向下用力。
二是,采集态度。后面的采集环节中态度则决定了数据采集的有效性,这也是平时会遇到的头号敌人。这里引导学生考虑:1.采集人,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那如何让他们能够一心地完成同一任务,这就要让采集人在思想和行动上都给予足够的重视。2.采集过程,避免外界干扰,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执行。】
策略三:采集中的分步式执行,求真式指导
做好预备姿势:垫稳左手,用食指、中指指肚搭好脉。……点评,刚才同学们都十分投入,没有受到会场声音的干扰。
……第3 次测量,做好预备姿势,再坚持1分钟,别放松,当然也用不着紧张。预备,开始,记录数据。
【说明:通过强调预备姿势,帮助学生运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并排除外界干扰,连续三次的测量让学生能够获得更有效的测量数据。】
(二)整理分析数据
策略四:整理数据,呈现数值---关注数据过程,多层面分析
1.提问:接下来,该干什么呢?(求平均数)别急,先看看自己的数据,算之前,你有没有什么疑问?……(向全班出示数据)对于这样的差距你有什么想法?(先问本人,需要再问全班)测的不准,那怎么办……求平均值,其他同学计算自己的平均值,取整数……
2.谈话:算好的同学请看汇总表,我报序号,请大家把自己的数值报给我,(1号……)
【说明:先让学生从自己的原始数据入手进行分析,再放到小组和全班层面进行分析,找出有差距的数据,分析其数据测量过程中的问题,找出无效数据的产生根源,通过再次测量获得有效数据。求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而不是综合错误。】
策略五:运用数值,转化证据---关注数值规律,多角度思考
1.谈话:看全班数据,你能看出什么?
(分析:大部分……少于或多于的只有*,但也很接近*,……70~90之间比较多,60以下,100以上较少……)
2.……我们每个人的脉搏跳动的次数是不完全一样的,但都是在70~90这个范围值内。……什么样情况下会影响自己的脉搏跳动次数发生变化呢?
3.板书:健康、运动(平静)、紧张……。
【说明:数据收集分析,一味地收集不去思考那也是毫无价值。本课分析重点指向了数值的分布情况以及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再引出下一个片段的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探究,其探究过程可以归纳为:“根据研究假设确定采集什么数据——制作采集工具——选择采集方法——培训采集人——去除无效数据,准确记录数据——重复收集数据——技术处理数据并呈现数据——将数据转化为证据——形成一定解释,确认是否支持研究假设。”面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针对“另类数据”,教师不再纠结数据本身,而更多地关注师生的采集过程和学生的原始数据。从过程中分析“另类数据”的产生根源,对症下药,尽量避免其产生,转变了对待数据的态度,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郝京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 李晓文、王莹著/《教学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3. 吴利坚/《不该被漠视的数据》/《科学课》2007年第4期
4. 章鼎儿老师全国小学科学年会上的评课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