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530
post:491530

品析语言,学习表达

  • 发布时间:2014-06-25 12:56
  • 作者:张薇
  • 点击量:

品析语言,学习表达——《海底世界》教学例谈

《海底世界》是一篇非常浅显的说明文,如果不仔细揣摩文章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是看不出它的精妙之处的。学习母语,融入品质,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体悟一份情怀,发现语言的秘密,感受表达的精妙,那就是要品析语言的关键处,学习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一、口诵心惟,品析语言关键处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口中吟诵,心里思考,就是让孩子在朗读中读读,想想,触摸语言文字,体会精妙之处,发展思维能力。课堂上从讲解“底”这个字的本义出发,解读“大海深处”的内涵,引领学生走进大海深处,那里高低起伏,宁静,漆黑一片,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交流预习,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理清脉络。学生读文章,往往提取的是零碎的,分散的语言信息。教师让学生找找,读读,想想,对语句进行再整理,再选择。发现了文章前后照应一问一答概括了全文表达的精妙。

    抓住中心句,提取关键词,聚焦关键字,这就是语言的关键处。海底世界景色奇异,奇在不同,哪里不同?再读文本,学生在阅读时总会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在阅读中思考,在饶有兴趣的思考中理解、记忆,达到信息的消化和吸收,并产生自行扩展阅读、表达的愿望,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

二、阅读积累,体味语言的关联处。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朗读中积累字词,积累知识,对海底的认识更准确,更明晰。在精读中积累表达方式,积累思想,学会把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感受特点,学会有联系地读书,看待事物。在阅读中积累对生活的热爱,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海底世界》正是运用比较等方法来介绍的。海底的“各种声音”是一个谜团,学生难以想象、猜解和区分。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评析,在评析中关联想像,紧扣“奇异”,读读比比找到不同,积累对海底的认识,再发挥想像,学习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表达想像。像风,像猫,像闹钟……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开放,语言表达在被激活。第二自然段学习完后的小结,学生不仅是在内容上进行了梳理,更是明晰了读较长段落的方法。此时再在学习单的启发下自主学习课文的第三小节,交流讨论阅读感悟,学生定能方向明确,方法得当,学有所获。  小组的交流建立在自主学习之上,学习单1、2条的内容能指导中年级学生,理清段落的层次,明晰段落的内容。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在小组内按序交流,互相补充。

三、读写结合,拓展语言的发展处

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中并不少见,尤其是中年段的训练更为常见。教师的做法往往是结合孩子们熟悉的事、物,用课堂上习得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本课海底世界的读写设计,在内容上紧紧围绕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在表达方式上紧紧围绕《海底世界》一课的说明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先进行阅读材料的指导,再练笔,这无疑激起了学生积极的思维火花,调动了学生阅读思考,写作表达的各方能力,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此时无声胜有声,当学生目不转睛的凝视着画面,思考着海底动物的“秘密武器”时,当学生们笔走如飞,积极进行着自己的表达创作时,老师们在课堂上听到的就是花开的声音。

朗读从倾听开始,写作从模仿开始。口诵心惟,教师教在规律处,引领学生品析语言关键处,教师教在疑难处,引导学生体味语言的关联处,教师教在发展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