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468
post:491468

李霞 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4-06-25 11:35
  • 作者:李霞
  • 点击量:

 表达的深处是思维的连贯训练

 

国标版第十册第四单元依次是《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和《音乐之都维也纳》三篇写景状物的课文,教学目标要求我们引领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体会建筑或城市的特点,于是本单元的学习中,我制订了设疑读段——抓(特)点画句(词)——概括表达的训练方法。经过前两课对兵马俑、金字塔特点的两次指导后,学生普遍感觉简单易行,对设疑读段——抓(特)点画句(词)——概括表达的学习方式比较适应,于是这单元最后一篇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我理所当然期待学生把概括表达进一步深化和丰富。

一上课我就精神大振,因为预习汇报时就有不少学生自主发现了音乐之都的特点,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连城市的特点都自主悟出来了,下面的揣词摩句、精彩表达仿佛已唾手可得。我一派从容地进行着下一步:说说你们的理解。学生们纷纷举起了手,一个、两个,三个……从文中许多、都、大部分、至今等词语充分理解维也纳是古典音乐的摇篮,沉浸在词句中的同学们美得动人。可很快,我发现了孩子们把那几个副词嚼透之后,气氛就显得冷清了。怎么不和资料联系上呢?“许多音乐家”具体指哪些音乐家? “都、大部分音乐生涯”他们在维也纳如何生活、创作的?“至今”还陈列了他们创作了哪些经典曲目?这些详实的历史记载太多了,这不正是深化文本、丰富表达的好机会吗?看着孩子们翻来覆去原文中挣扎,惊喜不再,满是狐疑:孩子们搜集的资料为什么就这么难以活用呢!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于是我就反复强调了扣住文本拓展视野的重要性,明确要求后面三、四小节需要这样拓展延伸。就这样师生情绪大减,磕磕碰碰到了五、六小节,要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国家歌剧院、音乐大厅的特色,这又是一次很明显的概括训练,正想着总该轻松了吧,没想到学生的兴趣低到冰点,垂眉低眼,毫无斗志,怎么谈表达?

教后反思:言为心声,思维和语言是密切联系着的,排除了其他生理、心理因素,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其实就是思维能力的一种外显。表面上看这节课的问题在于学生因为资料难以使用,使表达不够精彩,可深思之下,是否是教师简单划一的思维训练阻塞了学生思考的通途呢?

对于这节课而言,因为对聚合/发散思维能力的过度训练,单一的模式自然无法适应多变的教材的要求,不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于是造成了整堂课上思维的混乱无序状态,与本课教学相关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等也随之纷乱,不要说拓展其他素材,就是已有的相关记忆的提炼、挖掘和联想,也难以开展。教师的“导而弗达”,极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思不畅则情弗动、辞难发”。所以对于他们的个人表达能力,可能不仅没进步,反而把前两次训练的一系列相关能力打乱了,失衡了。

 

语言与思维是互为表里的统一体,要想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就一定要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让它往更深、更完善的角度发展。但在教学这个动态的过程中,思维本身也属于动态之中的,学生的思维或流畅,或阻塞,所以,我们要注意思维训练的连贯性,前搭后连,尽量把相关的思维训练联合起来,合理利用思维定式,反对因思维训练的单一而造成的浅层次接触易遗忘的情况,也不提倡思维训练的支离破碎,而是希望在这样循环往复的、有内在关联的训练中强化、深化某一思维方式。

在案例第二小节“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的分析中,就可充分利用“设疑读段——抓(特)点画句(词)——概括表达”的学习方法,巩固聚合思维带给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然后结合本课实情,加上“适当拓展”环节,“我们再想一想,还能从哪些角度证实维也纳确实是古典音乐的摇篮吗?”在聚合思维的基础上,从文中发散,从课外发散,一次发散,二次发散……不拘角度,直到没有发散的可能,充分地将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文本理解进行到底。学生联想得越深刻,则思维越活跃开阔,语言表达也更有底气,更显灵气。同时这节课不仅对聚合思维进行了强化,对发散思维的运用也可以继续体现在本课3、4小节中,加强思考的训练力度,深化学习成果。只有通过这样富有内在联系的训练,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思维定式的正迁移作用,克服负迁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广阔性、周密性甚至创造性,让表达能力也螺旋上升、逐步提高。

 

卢梭曾经说过:“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们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我们也同样有理由相信 :“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将使他们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希望通过我们深入细致的引导,把思维变成孩子们表达的最好拐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