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430
post:491430

刘飞 科学《声音的产生》反思

  • 发布时间:2011-12-26 08:30
  • 作者:刘飞
  • 点击量: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

刘飞

《声音的产生》一课,编写者希望从生活入手,一步步揭示有关声音的科学,引领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开展研究与发现活动,使其学会在“做”中学。

本课有两个实践活动,一个是让学生使一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一个是不借助其它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在两个实践活动中均出现了问题。实践一,学生想出了如下的方法:拉扯保鲜袋、揉搓保鲜袋、绷紧保鲜袋在唇间吹、来回抖动保鲜袋、吹足气后用指头弹击塑料袋、吹足气后系紧再挤破、放几个豆子在吹足气的袋子里晃、放在地上用脚踩……实践二,学生想出了如下的方法:说话、拍手、用手敲击身体的各个部位、打嗝、打响指、打呼噜、两脚互相撞击、跺脚、踢东西……

很明显的,问题出现在这里:究竟是让保鲜袋发声,还是只要有保鲜袋的存在,不计较是谁在发声?究竟是让人的身体发声,还是人的身体使其它物体发声?很明显,答案是前者。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常常忽略了上述两种情况的区别,从而认定刚刚同学们的答案都是正确的。此时的不严谨,极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句话的理解出现偏差,因为刚才的活动中,究竟是谁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在他的印象中一定是混乱的。

拉扯保鲜袋、揉搓保鲜袋、绷紧保鲜袋在唇间吹、来回抖动保鲜袋、吹足气后用指头弹击塑料袋等方法的确都是由于保鲜袋的摩擦引起了振动从而导致发声。但是“吹足气后系紧再挤破”却是空气在快速挤压释放的过程中发出的声音,和保鲜袋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放几个豆子在吹足气的袋子里晃”是利用豆子与保鲜袋的相互撞击发出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不仅仅是袋子自身的发音了。“把保鲜袋放在地上用脚踩”的方法的确也能发声,但保鲜袋发出的声音很小,其实还是保鲜袋之间的摩擦产生的声音,但更大的声音却是脚撞击地面产生的,不应认为是由保鲜袋产生。

说话、拍手、用手敲击身体的各个部位、打嗝、打响指、打呼噜、两脚互相撞击等方法符合题目的要求,的确没有借助其它物体,是身体的各个部分振动发声。但像跺脚、踢东西等方法,其实借助了地面、其它物体等,发出的声音更大程度上是地面和物体的振动所产生。

这样看来,同学们刚才的实验设计就不够符合题目要求了。也许看起来这是个小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教师一直不重视实验要求与实验设计对应的严谨性。学生很容易就会产生对科学严谨性的怀疑,从而影响今后的学习。所以,科学课堂上无论是教师提问或是学生回答,都需要注意这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科学课的严谨性与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