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414
post:491414

放大和缩小反思 钱泓

  • 发布时间:2015-06-30 08:58
  • 作者:钱泓
  • 点击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

片段:认识图形的放大。

[第一次教学]

1.出示:例1的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画放大的情境。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图相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交流,例如:长方形画的长变长了,宽也变长了;整个画面比原来大了;虽然长与宽都变了,但形状没变等。)

2.出示两幅画长和宽的数据:

第一幅长方形画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

第二幅长方形画的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提问: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画长与宽的关系。)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反馈的结果小结:

1)第二幅画的长是第一幅画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画的2倍。

     也就是说这条长方形的长应该是由它放大的,这样的两条边我们称作“对应边长”,它放大到原来的2倍。这条长是由…放大到原来的2倍,这条宽是由…放大到…,这条宽是由…放大到…。

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把长方形的每条边 放大到 原来的 2倍。

2)第二幅画和第一幅画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

一句话概括:就是放大后的长方形原来长方形 对应边长 的比是21

4.谈话:谁再来说说这里的21表示的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学生自己说一说:放大后的边长与放大前相应边长的比是21

指名两生说一说,同桌说一说。)

5.小结:在数学上,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 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板书) 

[第二次教学]

1.出示:王晓光拖动电脑的鼠标,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个长方形幅图相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交流,例如:长方形画的长变长了,宽也变长了;整个画面比原来大了;虽然长与宽都变了,但形状没变等。)

2.出示两幅画长和宽的数据:

原来长方形画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

放大后长方形画的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提问: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画长与宽的关系。)

3.估计学生会想到的:

1)放大后长方形画的长是原来长方形画长的2倍,

放大后长方形画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画宽的2倍。

也就是:把长方形的每条边 放大到 原来的 2倍。

   谈话:你能把这句话自己说一说吗?

        (学生自己说一说,指名两生说,同桌说一说。)

2)放大后的长方形的长与原来长方形的长的比是21

放大后的长方形的宽与原来长方形的宽的比也是21

谈话:例如放大后长方形的这条长应该与原来长方形哪条长(上面一条长)的比是21。像这样相对应的两条边就叫做对应边长。那么放大后长方形的这条宽应该与原来长方形(左边的宽)的比是21

提问:想一想,这两个长方形中有几组这样的对应边长?(四组)

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

(学生尝试概括,说不出教师可引导得出。)

放大后的长方形原来长方形 对应边长 的比是21

(学生齐读后自己说一说,指名两生说,同桌说一说。)

4.小结:像这样,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我们就说是 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学生齐读) 

5.提问:如果王晓光是把第一幅长方形画按41的比放大的,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

        (学生尝试自己说一说,指名交流。

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4倍;或是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41。)

反思:

这是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单元的第一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新授部分的两次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第一次教学中,我是按照例题以“第一幅画、第二幅画”出示的,可是教学后发现学生在描述放大或缩小含义时非常混淆,第二幅的长方形与第一幅的长方形说的十分绕口。小结时虽然老师引导用“放大后和原来”来描述,可是多数同学都改不过来,因为第一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些同学虽然能用老师指导的话来描述,但是对其意义还是有点茫然。所以在第二次教学时,我对例题进行了小小的改动,把“第一幅”改为“原来的”,把“第二幅”改为“放大后的”,教学后发现,学生不但容易表述,而且能较直观的理解其表达的含义。

在第一次教学中还发现,这几句看似简单的话对学生来说,表述起来还是有些困难的,所以在第二次教学时注意增加了学生锻炼说的部分,让其反复读反复说以感受含义、理解含义。并且在教学后增加了一个说说“按41的比放大”这句话的含义,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刚才所学的知识。

在两次教学中也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在开始部分的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个长方形幅图相比较,你能发现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开始总有些冷场,不知从何作答。试想可以换个问题,例如“把放大前后的两个长方形幅图相比较,它们有什么变化?”也许学生就可以找到回答问题的切入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