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329
post:491329

胥婕 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3-01-04 10:13
  • 作者:胥婕
  • 点击量:

对五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来说,《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相当短浅的文章,九个自然段,线索清楚,结论了然,似乎没有多少可挖掘的地方。或者引用同事的玩笑——“一不小心就上成品社了。”

于是我问自己:

假如不上这节课,学生能不能理解“给”和“拿”的含义?答案是显然的。

假如不上这节课,学生能否懂得父子之间的行为源于真挚的情感?答案是显然的。

假如不上这节课,学生能不能做完习题,写好回信,把文章背得,在试卷上大获全胜?答案也是显然的。

想到这儿顿时有种泄气的感觉,老师的着力点究竟落在什么地方?

在文本“不着痕迹”的地方。

“还没有镢头高”,不仅让学生理解到儿子的矮小,更是暗示着儿子连镢头都举不动。这样幼弱的孩子却要为父亲栽下一园芬芳,是何等的雄心壮志?

“各种各样”,凡是养过花的孩子都会知道其中的艰辛,栽下多种花草更是不易。再试想:儿子会种哪些花?不妨让孩子想象:会有不同颜色的花、不同气味的花、不同形状的花,甚至是不同季节开放的花……在薄薄的文本之下,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就看老师去不去挖掘。

最后,父亲给儿子写信,目的何在?我认为,首先是希望儿子懂得:对父亲的付出固然叫人感动,但也要由己及人,让更多人享受到自己的奉献,使人感到“需要你”;其次,是希望儿子能把这种思维方式保持下去,以奉献立身,以给予成人。与伟大的作家身份相比,这样耐心、睿智的父亲角色,更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文章虽短,教好不易,它需要更多的揣摩和推敲。

 

上一篇:游园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