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与现实之间
《牛郎织女》一课是民间故事,所以情节虽然一波三折,但语言和内容都直白易懂,孩子们一上课就抱着一种很了然的态度,甚至觉得故事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尤其是织女身为天上的仙女,居然愿意嫁给牛郎,这完全是古代人民的一种不切实际的愿望。于是我就特别注重文本第5小节的教学:交谈中,牛郎明白了织女的身份,织女也知道了牛郎的遭遇。织女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织女身为天上的仙女,居然愿意嫁给牛郎,是为什么?让孩子们仔细阅读课文4-5小节,从文章中找寻答案。经过一番研读,孩子们就会发现:首先,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其次,因为牛郎能够明白织女,明白织女的什么呢?再从课文的相关文字中去发现,再读4-5小节,经过思考,孩子们就会知道:其一:明白织女的勤劳,织女值得一手好彩锦;其二:明白织女的不自由,寂寞。天上没有自由,不重情意,只有王母睡着才能偷跑出来,“机会难得”,尽管她还是王母娘娘的孙女;其三,明白织女的善良朴实,织女因为牛郎心眼好,肯吃苦就决心留在人间,充分说明织女不爱慕虚荣,相反,她向往的是简简单单的男耕女织。正因为“明白”,所以,牛郎自然愿意娶这样一位仙女。所以牛郎织女才能够决定在一起,才能够在后来遇到王母娘娘阻挠后,坚定地反抗。抓住了这一小节,抓住了课文中看似不经意的几个词,不仅有效地开展了教学,使孩子们真正地走进故事,研究故事,而且这样一来,整个故事更加实际了,不再像虚无缥缈的神话故事,反而具有现实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