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教学反思
南师大附小李竹竹
《卧薪尝胆》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中国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越王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转败为胜;吴王夫差非常骄傲,不听忠言,放虎归山,最终被越国灭掉,着重表现越王励志图强的精神。学生阅读此类文章之后会逐渐了解中国的历史,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由于年代久远,价值观念的变迁,为了避免学生产生认知偏差及把阅读课上成历史知识汇报课,因此我根据课标要求和课文特点,在本课教学时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效果较好:
一、创设情景,适时介入媒体资源。
当遇到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超乎学生想象的问题时,当课文关键性的疑难词句使学生难于理解和把握时,我们应该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适时地引入视频、图片等媒体资料,化抽象为具体,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例如在教学“越王万般无奈,只好给吴王当了奴仆”中的“奴仆”一词,学生难于理解。我适时出示几张反映越王卑下的、屈辱的奴仆生活的图片,学生在理解“奴仆”一词内涵的同时,产生了惊叹之感,为理解勾践积蓄力量、卧薪尝胆作了很好的铺垫,可谓一举多得。
二、 确定目标,适当拓展历史资料。
历史题材课文所讲述的故事与当今儿童的生活体验存在比较大的距离,学生阅读课文实际上是一种横向单一的平面性阅读,它给予学生的阅读信息比较少,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足量的相关背景资料,实现学生纵向多维度
但是资料的补充不能由教师一厢情愿,补充多了,失去了课文的作用,喧宾夺主,还会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要把一篇小小的《卧薪尝胆》讲明白,我们似乎有讲完《东周列国志》的冲动。可是,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怎样处理这些看起来都很有必要讲一讲的资料呢?首先,《卧薪尝胆》是一个写历史人物的故事,主体是越王勾践,所以要果断的摒弃对于故事情节的分析,侧重体会人物的思想和精神。其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勾践发奋图强、坚持不懈的精神,我适当补充了勾践回国后建设国家的一些英明举措,让学生感受到勾践的执著和努力。这点资料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勾践的精神。在讲完《卧薪尝胆》一文的最后,我鼓励学生自己去搜集相关的小故事,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自主地进行资料的拓展。利用课余时间拓展历史资料还有一个目标就是对于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功过不照本宣科,还给学生一个认识和判断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地审视过去的历史,学会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功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