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288
post:491288

语文教研活动之——百家讲坛

  • 发布时间:2011-10-28 14:51
  • 作者:甘泉
  • 点击量:

“点”燃激情,“评”出精彩

——周记点评之我见

引子:这个所谓的讲座拖了许久,其实没有什么东西,主要是完成甘领导的任务和年级组的重托。不当之处,请大家赐教。今天所讲的题目就是这个。

一、   为什么要点评?

1、            作者需要获得肯定。

作者写出来的东西总希望得到一个评价。如果长期写“阅”或者打个“优秀”,学生的动力和积极性就会自动消失。反之,经常性的富有鼓励性的点评,会让作者感觉获得了肯定,得到欣赏的喜悦和冲动,也会有得遇知音之感。而且我们的评价要高一层,声音要高八度。(想想怎么赞扬别人的孩子就能完全领会)而且我们可以通过优双星+盖章+朗读+评点+评奖+通告+打印+物质或精神的奖品+结集+推荐进行狂轰滥炸似的表扬。  

一旦被表扬了,除了扶不起的阿斗之流,作者一般就难以容忍下次名落孙山,而老师的点评尤其让他在大庭广众之下尽显明星风采。你评得好,孩子就有一种得遇知音的感觉。比如孩子苦心孤诣好不容易写出来的一句非常得意的句子,正好被老师发现了,他就会产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觉。所以下次他可能会喜欢甚至迫切地希望写给你看,得到你的评价和肯定。所谓“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所以对作者的肯定非常关键!这能让“天下英才尽入我彀中”。

 

2、            学生需要得到提点。

对其他没被选中的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听到的不仅仅是一篇篇“叫好又叫座”的文章,更需要听到老师的提醒和指点。聪明人就会领会老师的含义,常常会对他后面的文章产生导向性的影响。比如我班吴索拉的文章每次获得好评后,我都要指出她的材料选得好,都是把校园里大家熟视无睹的事件写出了新意。后来大家也学会了在校园里四处踅摸,最后甚至出现为一个素材几个人争起来的良好的写作氛围。还有前几天有一个孩子家的狗狗被她爸爸一不小心踢到颈椎而亡,孩子很伤心很难过。她妈妈发条信息告诉我这个事情,希望我关注孩子的情绪。我就说,我来劝劝她。后来白天太忙,晚上我就打电话跟她讲:“狗狗死了,光伤心难过有什么用呢?宣泄情感的方法很多。比如你可以把你对狗狗的感情写下来。既然它是你的好伙伴,你一定记得它带给你快乐的点点滴滴,用书信的形式给天堂中的狗狗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不是对它最好的怀念吗?”孩子听从了我的建议,写出了情真意切的好文章,在本次评选中名列前茅。

所以没有老师的提醒和指点,我们许多事情就会熟视无睹,许多情感就会放任自流。所以这个导师我们非做不可,当仁不让!

   

3、            班级需要指明方向。

一个班级的写作氛围和写作倾向是需要老师重视并指明的。也许一次两次他不明白,但是几次点评之后,他会明白什么样的文章是老师所喜爱的所欣赏的,他会朝着老师希望的方向去努力。所以有的老师看到我班的作文,感觉写景物的基本没有写参观游记的很少,搞笑的倒满多,其实是我个人的害怕写景、害怕无情和搞笑情结影响了学生。说句实话,写景要大家来写才有味道,普通人只能模仿;参观游记需要底蕴和相当的文笔,否则十分枯燥俗套。所以我们班的周记扉页上都有我要求的十个字——“一周五百字,写事新曲趣”。当然,我也喜欢有深度的不浅薄的。(能把人逗笑和说哭的我都喜欢)定下了调子,聪明的学生会很快按着老师的指向走下去,班级的文风也会逐渐形成。

“大海航行靠舵手”,我们语老师就像舵手一样把方向确定,坚持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引导,我们这艘船就能走出广阔的天地!

    总之,我们要利用对周记的点评,做作者的知音,做学生的导师,做班级的舵手。长此以往,必然能点燃学生写作的激情!

二、   点评什么?

1、            为人处世的方法(侧重教育)

由周禹豪的作文中写同学在佛堂喧哗、妄谈和吃东西等谈对佛教及所有宗教的尊重引入这个题目。实际上对宗教的态度是:你可以不信他,但不能不敬他。什么是迷信?对某样东西并不了解就说他迷信乃是最大的迷信——迷信自己,这在佛教中被称为“我执”,属于自恋狂之类。其实佛教有好多非常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一个妇人一个心爱的孩子去世了,求佛祖赐她一颗灵丹妙药。佛祖会怎么做?他说可以,但需要你从一户从没死过人的家庭里要一点火来,我施展法力,就能让他复活。然而,妇人问了多少家也没有这样的家庭,她就明白了。这里面有智慧爱心,相当于很高明的心理疏导。我们了解了宗教再来议论他是可以的,但佛教中的一切你都不懂还在那里妄言,那是很没有素养的。

周记里有社会,当然也就有真善美和假丑恶的缩影存在。这就是我们借机引导学生提高素养的时候。所以古人讲“文以载道”,我觉得教育的功能还是必须要关注的。

2、            遣词造句的技巧(侧重教学)

谈突出重点之 “做慢”。

三、   如何点评?

1、            “情有独钟”法 ——抓一点,往宽处说

“我的眼中只有你”这句歌词就是要我们只抓一点,不及其余。一篇文章,可能有好多亮点,什么词语、修辞、过渡、呼应、开头、结尾,令人应接不暇,可评价的点太多,怎么办?只能选取你觉得目前学生最需要的点拨,老师最想指明的一点来谈。多了就会散,散了就会乱,则老师和学生都失去了中心思想。比如有位学生写了一篇文章《自己举起自己的手》,题目重复却不罗嗦。我就抓这一点,从鲁迅谈到《红楼》,谈到同学的文章,就专讲重复的好处。大家渐渐明白明白重复不好,但有意义、有目的的重复反而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技巧。

 

2、            “管中窥豹”法—— 小角度,往深处寻

“你掌心的痣我依然记得在哪里”这句歌词写得好。在抓一点的前提下,可以抓住一个字,一个标点,一个词,一句话,一小段话,一种方法等来谈,可以谈得深入一些,让学生体会其妙处。千万不能大谈中心思想,写作方法,那根本谈不清楚。

有一位学生在一篇周记里用到了“释然”,我很赞赏。于是由用词的准确谈到书面语的文雅(不用蓁巷进香河的语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VS我要和你结婚;老子和你拼了VS虽万千人吾往矣),谈到读书的重要,谈到学以致用的重要,(预制板和桥梁)层层深入,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用什么文字来组织材料才是最贴切的。

 

3、            “画龙点睛”法——有见识,往高处走

这种方法我只能借鉴,我不能说我有什么见识,但我时时注意学习别人的见识。我觉的“画龙点睛”可以不一定很短,也可以稍长,主要看是否精辟。“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这句是对韩信的评价,很漂亮。还有毛宗岗的“空城虽好,只此一回”以及“阿斗一生都睡未醒”告诉我们评价可以很短很精辟;但

曹操割发代首一事。          

毛评:曹操一生,无所不用其借:借天子以命诸侯,又借诸侯以攻诸侯。至于欲安军心,则他人之头亦可借;欲申军令,则自己之发亦可借。借之谋愈奇,借之术愈幻,是千古第一奸雄。(抓住一个“借”字,见识高妙!)

诸葛亮“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一句。

毛评:淡泊宁静之语,是孔明一身本领。淡泊,则其人之冷可知;宁静,则其人之闲可知。天下非极闲极冷之人,做不得极忙极热之事。后来自博望烧屯,以至六出祁山,无数极忙极热文字,皆从极闲极冷中积蓄得来。(抓住一对反义词,说明二者之辩证关系,令人叹服!)

也可以让我们看出评价也可以很长很精彩。

毛宗岗启发了我们,我们的评点如果见识高,无论长短,一样可以启发学生,让人茅塞顿开。易中天说:知识是可以传授的,而智慧只能启迪。我觉得深有同感。

希望我们用对学生的鼓励点燃他写作的激情,用精彩的点评帮他设计“最佳路径”,我相信,“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孩子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谢谢大家!

 

四、互动话题——如何找准关键进行评点

     姚晨悦《QQ保卫战》中的6个可评点

1、长短句的运用。

2、情感的起伏变化。

3、形象描写的作用。

4、有理有据说服人。

5、完全生活化的语言。

6、不用一样说得神采飞扬。

 

附录:姚晨悦——《QQ保卫战》

听完了长达三小时的讲座,很佩服也很鄙视一开始那个树人学子王之铭,21世纪居然还有没用QQ聊过天的人?!

王之铭说他从没在QQ上聊过天,说这是无意义的事,完全可以省略掉把时间用来干别的事。

于是,我爸爸很高兴,在退场后嘴就动个不停:“你听听学长说的话!多好!你看你整天聊的什么乱七八糟的,还不如去看书!还有你看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书,以后只准看……(以下省略N字)”

好,我忍!

“还有啊,不许偷菜了!……”

我不偷,那我就收行了吧,嘻嘻!

“以后少上QQ!”老爸终于停了,他的“少”就等于不。

“为什么?”我要爆发了!

“不为什么。”淡淡地语气,透出了自豪感。

“谁说QQ就只是用来聊天的?告诉你,可以问问题,可以发通知,对于你这种进空间都要问我的菜鸟而言,哼哼!”

爸爸好像不为所动,冒了句:“借口!”

“你不也上吗?”我灵机一动。

“我是大人。”整天就大人、大人、大人!我一把抽过老爸手里的手机,赌气地上了QQ群——“谁下午去听讲座的,帮我看下二楼……有没有个银色的保温杯……”看看!我邪笑起来,连寻物启事都有了。对了, 上次要不是有人把老师的文件放在QQ群上,很多人就挂了!我马上把手机给老爸看,他竟然点了点头!但脸上亦无喜怒哀乐……

“啊,对了爸爸,最后那个出书的人不是说女孩要聊天才能成长嘛,你该不会忘记了吧?”我春风得意呀~

老爸一怔,缓缓吐出:”对头!”

我又一喜:”再说了,聊天又不是浪费时间,比如讨论一本书怎样好,这不也是在帮助自己提高对一样东西的认识水平嘛,对吧?

老爸沉默。但在他的上方早已浮出一面白旗,飘飘然地宣告了我的胜利!

,QQ保卫战——赢了!

 

 

下一篇:王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