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篇描写人民子弟兵保卫千里江堤的文章,我们读起来还是热血沸腾的。读完以后,有学生大胆质疑,一时间令我招架不住。
质疑1:为什么题目叫《“大江”保卫战》?
小汤率先发难:“文章中都是写战士们勇保大堤的事迹,那题目就应该叫做‘大堤保卫战’或者‘江堤保卫战’,为什么叫‘大江保卫战’?似乎与文章不协调。”小梁似乎找到了答案:“文章的结尾就是写‘大江,永远铭记着……”“大江可以铭记,但怎么保卫?”立马遭到质疑者的反驳。一时间,大家都觉得保卫江堤正确。
我也在积极地思索着,一开始觉得有道理,但读读看呢?心里有数了,读起来缺少气势,但就这一点似乎难以服众。猛然间想起,其实江堤也是大江的一部分啊,没有大江,何来江堤?江之不存,堤将焉附?江堤因大江而存在,保卫江堤就是保卫大江。这不是实指而是泛指。跟学生如此一说,基本同意。
质疑2:为什么写人的心理活动要用双引号?
这个问题事先我也没有在意,确实我们一般写人的心理活动是不用双引号的,因为不是说话。但文章中确实赫然写着: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小梁同学一提出来,我就知道主要是为了强调。因为不难,所以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他们读读看,大声读,然后再去掉双引号试试,果然,学生很快发现了这个标点隐藏的秘密。
质疑3:“红五星”和“大救星”中的“星”字是否重复?
这个问题是小郭同学提出的,他看到文章中的“滔滔洪水中的人民群众,看到了五角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提出疑问:“
就此,质疑基本结束。一个主要靠我,一个靠大家,一个靠个体,三招搞定。总体符合在教师引领下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国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