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在理工大附属实验小学参加了“青优班”分组研修活动,我受益匪浅。
参加研修活动之前,我按照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精备了闫宁老师所上的内容,也拟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修改和再设计了教学过程,加上之前曾和闫老师讨论过部分教学过程的设计,所以大致是了解闫老师的教学流程的。在闫老师的课上,我清楚地“看”到教师如何让学生“三会”现在进行时的特殊疑问句,并在此基础上学会了解他人正在做什么,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现在进行时。为了达成这些目标,闫老师富有经验地整合和重组了教学内容,将分块的学习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结合层次性的教学和操练,让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正如后来沈老师在评课时提到的一样,上课伊始闫老师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表达I’m … What are you doing? 时要求学生不重复地发言,既可以激励学生运用已知练习表达,也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及时调整思路的好习惯。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思维的参与度高,学习活动的参与面也广。较之闫老师的设计,我在之前教学中也采取了类似的方式,只是当时没有在活动之前提出“不重复”的具体要求,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学生之间为了比速度,出现了重复、模仿的现象,看似每个学生都练习了表达,可是思维的深度远没有被挖掘出来。
闫老师的教学中让我欣赏的第二点恰恰也是我在教学中同样关注到的C部分句型操练中缺少“打电话”的情境的补充。虽然这个板块重点操练的是What are you doing? I’m/We’re …的内容,可是如果就图说图,单调而枯燥,而且学生在A板块学习到的“电话用语”也会显得无用武之地。闫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增加了“电话用语”的使用,就很巧妙地增加了师生、生生对话的话轮,让语言运用更有实效性。
印象深刻的第三点是闫老师设计的综合拓展活动——“龟兔赛跑”的改编。之所以印象深刻,不仅仅在于老师所选材料可以有效检验学生是否达成学习目标“巧合度”上,同时也感叹于自己对学生理解能力的“低估”,也许这也是由于我对学生学情不了解的缘故。当时,闫老师给出的绘本材料是一副主题图片,下有几张可供学生发挥想象的场景图片。现在回忆起来,自己当时看到这些图片后,感觉整体性不够强,担心学生是否会用学到的内容来比较完整地改编故事,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学生在熟悉的故事情节的引导下,充分发挥想象,精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成了学习目标。对于这个环节的绘本的呈现形式,我倒是觉得可以适当做些调整:主题图片不变,可否将需要学生发挥想象运用所学语言编故事的几个小场景图片以气泡的形式呈现了“乌龟”的头上方,从而增加绘本材料的整体性和美观性。
接下来,让我再次回忆印象更加深刻的黄媛媛老师课上的精彩片段。
首推极具震撼力的Bingo游戏。在以往的教学和听课过程中,或多或少操作和见习过这个游戏,总感觉玩不出这个游戏的有趣之处,特别是和一群已有初步自我意识地六年级的大孩子玩,可是黄老师的精妙设计让我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原来的“无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教师对于这个游戏规则表面的过度追求,而忽视了游戏内容内涵本身所能创造出的“有趣”。黄老师结合详细的游戏规则的说明(男女生分组提问,并尽量阻止对方获胜),有效地利用师生之间信息差,希望通过关键词的引导,促使学生进一步熟练使用一般过去时的提问方式。这样,不仅将看似普通的游戏玩出了新花样,而且还有效地增强了学生语言运用的目的性。在这个游戏中,学生为了了解自己想知道的老师的信息,那么所提的问题就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体现了语言运用的真实性。同时,如果可以经常这样进行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可以得到有效地培养,而不仅仅成为一个只会答题的被动应答者。
再来谈谈黄老师对歌谣材料的处理。我自己在设计这块内容时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歌谣的意思,并能有感情地诵读。教学过程的设计基本流程是结合Wang Bing和同学参加的野营活动之后,某一成员写了一篇“日记”,从另一个侧面回忆了野营的活动。在呈现材料之后,理解和学习歌谣的内容,进而指导朗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学生进行适当的改编。可是,在黄老师的课上,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老师对六年级学生学习能力的信任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到位指导,不是单纯地为了教歌谣而教歌谣,而是在让学生试图从What? When? Where? 和How? 等方面了解这个成员参加野营活动的相关信息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呈现歌谣内容,指导对材料的理解和朗读,进而将学会的方法运用到后续的写作环节中,可谓“一箭双雕”。即使我个人感觉,黄老师对歌谣教学目标的挖掘有些“过火”,但依然掩盖不了黄老师对教学内容实质的深透领悟力。这也为我今后在高年级教学中挖掘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实例。
以上几点,是我“故意”遗忘后依然清晰留存与脑中的真实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