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 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以生动的笔墨,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使人不禁陶醉于九寨沟那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里,折服于灵幻的异兽珍禽的童话世界里。文章层次清楚,语句清新,辞藻华美,重墨浓情,易于朗读和背诵。
我执教了《九寨沟》一课,下面我将对自己的这节教学进行如下方面的反思。
第一、在朗读中感悟课文,感悟九寨沟的美丽。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从朗读中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这也是苏教版的特色。从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我安排了“快速读课文—细读课文—精读课文—美读课文”层层递进的方式,通过默读、自由读、配乐读等方式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自然段的感悟中,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处景观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中间穿插各种图片资料,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动一动,然后在音乐声中自读自悟享受美。四自然段的学习方法与第三自然段类似。只是教师退居幕后,让学生读、说,感受小动物的可爱。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九寨沟的神奇与美丽,被九寨沟那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给陶醉。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体验、积累、内化语言文字,领悟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产生对朗读的兴趣。学生感在其中、悟在其中,对课文的感受深了,对九寨沟的赞美之情就情不自禁了。
第二、在互动探究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叶圣陶说:“不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去找到这种办法并利用这种办法来找到别的办法,解决别的问题。”这些话正好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基本的语文的学习方法”。在学习3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在自学时,出示阅读提示:“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作者介绍了那几处景物?用铅笔标出来。在读的过程中,看看你最欣赏哪一处?并画出相关的语句,放声读一读,闭眼想象画面细细体会。”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这一段的学习方法:读--找--想--读--讲。而4自然段的结构和3自然段的结构相同,所以在学习4自然段的时候,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学生就会把前面学到的方法“1.抓重点词语。2.展开想象。3、真情诵读。”迁移到4自然段的学习中来,根据自学阅读提示学生兴致盎然地品读课文,积极参与动口、动脑、动手,在不知不觉中去获得学习的方法。这样在教学中落实了学法指导,真正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总之,我深深的感到一个教师的目光有多远,就决定我们的课堂里会走多远。在多次的听课活动及自己的教学中,我真切地体会到语文教师要有开阔的视野与文化的底气,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