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165
post:491165

用好“朗读”这种最基本的学习活动——教学《跟踪台风的卫星》有感

  • 发布时间:2015-01-16 17:18
  • 作者:郭晓露
  • 点击量:

用好“朗读”这种最基本的学习活动

——教学《跟踪台风的卫星》有感

郭晓露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劳厄曾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就语文课程而言,也需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总目标”)为了强调这一点,《课标》的各个部分先后7次提及。因为思维能力是是智力的核心。

“思维能力”是指人们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百度百科”)我们具体观察学生朗读的过程。学生在理解词语、句子的同时,往往会自觉主动运用多种思维能力,将文字转化成画面,加以想象、联想,对文本的叙事、状物、喻理以及表情达意进行“内化”,并通过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朗读表现出来。这个过程,正是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

《跟踪台风的卫星》是一篇关于说明性的童话。文章运用通俗易懂、富有趣味的对话,阐述了卫星跟踪台风的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对于文章的内容,学生不难读懂。然而,如果教学仅停留在内容的理解上,就忽略了语文学科的性质。于是,在备课时,我就思考,我该通过怎样的学习活动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呢?最后还是定位在“有情趣的朗读”这一点上。

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台风(        ),卫星就(         )”汇报自己的朗读收获;接着出示学生的朗读收获,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你一句“台风”我一句“卫星”,学生越读越有兴趣,在趣味盎然的朗读后,教师出示“无论台风(        ),卫星都(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无论台风怎么凶,卫星都不怕它。”有的说:“无论台风跑到哪里,卫星都紧紧跟着它。”还有的说“无论台风怎么样,卫星都时刻监视着它。”……这些回答,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思考,但都说明学生已经理解了“卫星是怎样跟踪台风的”。而这一切,正是在与朗读相伴的辨析、比较、提炼、概括的过程中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