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157
post:491157

王菊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1-01-10 10:41
  • 作者:王菊
  • 点击量:

苏教国标版第11

                                                                    《鞋匠的儿子》教学反思

 

《鞋匠的儿子》是苏教版第11册的一篇课文,文本本身并不经典,而且杜撰处、错讹者也不少,像房子分裂的比喻,是为了中国国情需要而篡改的。但是,林肯本身的特殊经历,奥巴马的遥相呼应,演讲及论辩艺术的吸引力,这些让我觉得,如果能够借机做一个小课程,一定会让已经六年级了的学生,大有收获的。

一开始先调查学生的预习批注情况,这种调查方式相对全面而准确,也比较节约。接下来,老师立刻明确规则,在后面的讨论中,老师不断地强调纪律,提醒学生不要忘记讨论规则。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对学生发言的梳理、追问、反诘,多数情况下简洁而准确,减少了不必要的拖沓与枝蔓。
 
    课堂需要改进,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密度太大,缺乏必要的节奏感。也就是说,每一次小高潮之后,应该有一个休息休息的办法,是读课文,先自行揣摩,然后角色扮演,课本剧等等,有一个调整。二是挑战太强。
  
   这课是希望在教学形式方面达到训练有素,即对于学习方式的训练有素,对思维的训练有素。这种训练有素有一整套的形式上的要求,但是是对思维形式的要求,而不是对身体的要求。也暴露出了目前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这一节课,当提出明确的要求时,学生倾听的训练有素,判断、反诘、补充等等的训练有素谈不上,真正的交响乐式的课堂未形成。

此外,学生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某种不安静,比较浮躁,老师的课堂挑战所带来的兴奋没有化为润泽的学习,更多地成了一种躁动,混杂着急于表达,课堂上转变,似乎让学生处于一种潜意识的困惑之中。若追求效果,将包括奥巴马在内的许多声像资料组织在一起,并使用PPT精美呈现就可以达到效果。离开PPT,则要求学生用耳朵去捕捉更多的声音,然后在大脑中进行判断、加工、梳理,这正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只是呈现精美,激发感动,让学生记下结论的课堂,恰恰学生是被动的――即使他被打动。

     通过这种突然的挤压,许多问题暴露出来,促使我深入思考。

    
假如能够解放思想,打破条条框框,让学生在学习方式以及思维方面训练有素,那么,即使教师关于文本解读有诸多不足,可能也不会妨碍学生的精彩以及学生的发展。在训练有素的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可以让课堂在知识方面的高度超越老师。甚至长此以往,有了训练有素的学生,老师会越来越轻松。因为学生的预习训练有素,上课讨论训练有素,老师只要确保纪律,同时努力发掘知识的高度即可。
      这课的教学让我更多地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如何有效地预习(包括布置、检测、评估)?如何有效地小组研讨(包括程序、分工与主持、评估与反馈)?(这对大班来说太重要了)如何有效地多重对话或课堂应对?如何有效地课堂练习(包括针对核心目标进行练习设计,个别训练方式,评估方式)

上一篇:钱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