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子是体育教师的第二语言。嘹亮、激昂、变化和有节奏的哨声,能提高学生的注意,振奋学生的精神,活跃课堂气氛,并有利于组织、指挥和调动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怎样才能用哨子吹出响亮、悦耳和各种花样的声音来呢? 吹哨子,关键是吹的姿势要正确,掌握好风门的大小。初学者,往往是两腮肌肉、舌头、嘴唇前伸、放松、风门大。土话说像吹火筒一样直通通地吹,吹出来的气不急、乏力,所以哨声不亮。正确的吹法应该是:两腮肌肉稍向后拉,且内压,舌头后缩,嘴唇内收,收紧风门,使整张嘴、脸处于紧张状态,且有种压迫感。这样,从胸腔冲出来的气流到嘴唇,出口突然变细了,吹出来的气就比较急,哨声就响亮、激昂。要把哨子吹出花样来,除了必须掌握吹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外,还要掌握好嘴、舌与食指的互相配合,以及气流的大小、强弱、快慢、长短的变化。如吹一阵急促、清脆而又有节奏的哨声,是靠舌尖的快速撞击哨嘴而发出的。但舌尖的一伸一缩动作要连贯、均匀、轻快。这种哨声亮、且短而急,能让学生加强注意,一般在提醒学生时用的比较多。又如食指与嘴、舌、气流的互相配合,能吹出仿鸟声和多种长短滑音来。其方法是:右手食指盖住哨眼的三分之一左右,从里往外滑动或上下颤动,加上气流的强弱控制,嘴唇的变化和舌尖的配合,就能吹出优美、悦耳、动听的变化音来。这种变化哨声在紧张、激烈地运动后,或在放松活动中用的比较多,使人听后感到轻松、舒服,能起到调节学生的情绪、消除疲劳、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我对口哨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进行了一些分析和研究,总结出一些新的和方法。在此作一些阐述,仅供同行参考。
现象一:运气方式不合理,长时间鸣哨会头脑犯晕,面部变红;连续鸣哨时间较短或者鼻塞时无法鸣哨。
归因:吹口哨是一项技能,是建立在良好的生理机能的基础上的,所以吹口哨时最大程度保证机体的摄氧量尤为重要。也就是说,正确的运气方式应是采用胸式呼吸,均匀的吸气和呼出,如同歌唱中的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在吹哨时,应口鼻同时吸气,吸气要匀,呼气要稳。如果吹哨时短促的吸气,爆发式的呼气吹哨,就会造成身体摄氧不足,引起头脑犯晕,面部变红;连续鸣哨时间较短或者无法鸣哨的现象。
纠错练习方法:
1. 长时间均匀缓慢的吸气和呼气,好像闻花香一样。
2. 鼻通气练习:慢跑节奏连续发“1”音。
3. 口鼻同时通气练习:慢跑节奏连续发“1”音。
4. 拧住鼻孔,口通气练习:慢跑节奏连续发“1”音。
现象二:吹口哨时,口哨偶尔会被吐出。
归因:口哨在口中的置放位置不正确。
纠错练习方法:讲解法。比较口哨结构上的共性:第一,口哨哨嘴上下侧均有凸出的痕迹;第二,都有进气孔和出气孔。用上下齿咬住哨嘴,使哨嘴的两道痕迹分别置于自己上下齿内侧且贴近牙齿,用舌尖堵住进气孔,上下唇紧闭,但不能堵住出气孔,这样口腔中就形成了一个相对闭合的空间。上下腭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
现象三:无法发出频率较高的连续哨音,有吸口哨的声音发出。
归因:舌头不够灵活。要使口哨发出声音,必须有气流进入哨子的进气孔。口腔压强大于外界气压时,舌尖堵住进气孔,哨子不会发出声音,舌尖松开,哨子就会发出声音。所以吹口哨时舌头就是控制气体进入进气孔的阀门。舌头伸缩的灵活性是影响能否吹出较高频率哨音的关键因素。吸口哨声音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用口腔呼吸时,舌尖没能很好的堵住口哨的进气孔,也是舌头灵活性不高的表现。
纠错方法:
1、张嘴,让舌头伸长再收缩,逐渐提高伸缩的频率。
2、闭合上下齿,通过舌头的伸缩不停的击打门牙的内侧,逐渐提高击打的频率。
3、在口中正确置放口哨后,通过舌头的伸缩,来堵住或松开口哨的进气孔,并逐渐提高频率。
现象四:长音鸣哨时,鼓嘴巴,高音不够高,有“噗”声发出。
归因:没有很好的理解口腔和胸腔在吹口哨时的功能。吹口哨时,是肺部括约肌的收缩使得肺部的体积减小,增强肺内气压,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口哨。这时口腔只是一个通道,不能看成是第二个收缩性的容腔。所以吹口哨时,腮部肌肉是和牙齿紧紧地贴在一起的。“噗”音的发出是因为嘴唇没能很好的关闭口腔,在鸣哨是有漏气现象。
纠错练习方法:
1、“O”型嘴唇发长音“嘟”练习。
2、扁“O”型嘴唇发长音“嘟”练习。
3、“O”型嘴唇连续发短音“嘟”练习。
4、扁“O”型嘴唇连续发短音“嘟”练习。
5、鸣哨时,用轻物检测有无漏气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