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画面,我们看什么?
一节课的设计,如同一棵树的生长。要了解它为什么会生出这样的形态,必须先确定它的根在哪儿。只有由根而发的设计与实施才会有美丽而结实的树冠。如本课的一个重点是感受与表现说与唱合作而成的卡农,其中包括知道卡农的实质是重复;两个声部是先后进入的;两个声部相隔多少小节;声部间力度的均衡与声音的统一等等。可以说,看似简单的说唱卡农,蕴含着多声部表现的所有要求。简单,只能说明它比较容易做到,而不是可以简化某些方面的要求。那么这根粗壮的根,生发出了哪些枝冠呢?
(1)听音乐,找到自己对应的说或唱的声部,随乐做固定音型动作。
(2)说的比唱的晚了几个小节开始呢?
(3)边听边做边看一看,两个圏的动作有什么不一样呢?
(4)和老师合作,进行说唱卡农。想一想,试一试,怎样才能听到老师的声音?
(5)听一听,《游子吟》与妈妈的歌声起伏一致吗?
(6)老师唱妈妈的歌声,同学们唱《游子吟》,边唱边听,要与老师的声音感觉一致。
(7)学生分组进行的说唱卡农《游子呤》
看得出来,这些活动贯穿了《读唐诗》的欣赏与《游子呤》的演唱过程,它生发成为本课最强有力的主干。但是,让一节课枝繁叶茂起来,仅有主干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有辅助枝条的支撑。最基本的是,如何让学生听得清、唱得准、动得美。节奏、气息的训练;旋律的感知;情感的激发等等,都是需要去设计考虑的。
如,想完成《游子吟》的二声部卡农,之前做了节奏听辨、诵读以明确节奏;骨干音演唱训练气息,感受起伏;歌词模唱学唱歌曲几个环节,有力地支撑了最终的卡农活动的完成,可以说,这些准备是缺一不可的。
有了主干,找到支撑,还需要进行润色。优美典雅的意韵是这节课的主色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其染遍每一个环节。方法有用音乐“染色”,有以动作“染色”,也可以歌声进行“染色”。如第一个活动中学生的动,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连续不断的音乐的感染,将多么苍白;又如感受说唱卡农,如果不加以动作,只是听了说、说了听,该少了多少意境,等等。音乐的知识与技能固然是学习的重点,但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不顾美感的教学设计无疑是苍白的。
从音乐知识与感受体验的“根”出发,明确“主干”,构建支撑,意境渲染,最终呈现出“枝繁叶茂”的课堂教学的画面,是每一节课设计的必由思路。在教学设计中先考虑可以做怎样的活动,再归因到某此教学目标上去,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实施中必将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及至不能自圆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