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081
post:491081

刘飞《导体与绝缘体》反思

  • 发布时间:2014-01-16 09:02
  • 作者:刘飞
  • 点击量:

《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学期《电与磁》单元的第二课。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常见的导体与绝缘体以及检测方法,并帮助学生掌握生活中的一些安全用电知识。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对导体和绝缘体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概念不够明晰。所以,这一课,我没有按照传统的先实验后结论的方式,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课前去采用各种方式了解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在这一查找过程中,学生发现前概念中的“导体就是完全让电流通过。”“绝缘体就是决不让电流通过”的概念是错误的,进而发现“比较容易”与“比较困难”这两个关键词。因为查找方便,学生很快能初步建立起概念,为接下来导体与绝缘体的判定做了部分铺垫作用。

接下来的小研究二,学生在已有概念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初步对导体与绝缘体做出判断,这符合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大胆猜测”。教师选用的材料既有比较容易判断的金属,也有他们不够熟悉的天然植物纤维以及水、食盐这样的材料。这样,猜测就必然会出现争议,怎么办,实验验证!

小研究三给了学生充分思维的空间,检测方法不局限在利用小灯泡、电线组成的简单电路制作的检测器上,而是让他们有了更多的想法。比如学生会发现用万用电表和电流表或小喇叭都可以代替小灯泡,还有的同学会想到用摩擦绝缘体,观察带电与否的方法来判定,虽然有些方法实验室不完全能进行操作,但这一设计过程这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当然,这样的设计会让他们在接下来的实验中节约很多关于实验过程中细节问题的讨论时间,实验显得更加流畅。

因为实验物品形态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将实验分为两步走,前一步分组解决争议不多、较容易实验的材料检测。后一步学生的展示实验也能够在较短的的时间内让更多学生更为清晰地观察到三种争议最多的材料究竟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并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这个实验更多地告诉了我们什么。从而发现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会向导体的转化的过程。在教师视频的进一步补充说明下,学生会进一步明确这一事实。

最后的小研究是学生再思维的过程。课前学生的问题,有些可能在课堂上已经得到了解决,这时,他会感到一种满足感。当然,还有更多没有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大家共有的问题,将成为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研究的素材,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自然地延伸至课后。